专家认为,黑龙江通过组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可以提升自身领域内的生产效率,尤其是通过试点示范,可以使先进技术和经验在行业里得到逐步应用和推广。与此同时,智能制造支撑领域得以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能够为其他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提供智能制造的解决装备、软件系统,或整体的解决方案,这些方面也是黑龙江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作为东北工业的主力之一,黑龙江省13个地市中,资源型城市占一半以上。工业基础好,GDP贡献大,这曾是黑龙江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一大特色。但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僵化,机制不活,效率低下,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加上行业内较普遍的盲目扩张和重复性建设,造成了产能过剩,使众多企业陷入困境。黑龙江实现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今年1月13日下发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打造哈尔滨机器人产业集群。依托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打造国家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预期到2018年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随着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智能制造给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2015年年初黑龙江省省长陆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省政府出资1亿元推动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组建机器人产业集团。推动哈工大机器人产业集团上市融资加快发展,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
技术领跑带动新增长点
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第一台爬壁机器人、第一台空间机器人,30年在机器人领域积累了300多项发明专利和核心技术……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副总裁于振中告诉本刊记者,哈工大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机器人研究的单位之一,从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开始,相继研发出点焊机器人、爬壁机器人、灵巧手、空间机器人、月球车等。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取得大量领先科技成果。
可是在我国机器人市场中,如今不仅要面临洋品牌的竞争压力,还要面对国内企业的严峻挑战,想在机器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非易事。目前国内机器人建设如火如荼,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区,成为机器人产业园集聚之地。据公开资料显示,全国范围内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包括机器人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等不同称谓)共有25座,提出产业园建设规划、处于筹建中的则有7座。相关制造企业从过去的200多家一跃增加至800多家。
作为工信部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起草工作的参与者之一,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市场需求面来看,黑龙江主要是以重工业为主,偏向基础制造。从市场容量和大的制造业需求来看,可能跟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相比没那么大。
但是,黑龙江的机器人却有着自己的特色。在于振中看来,答案就是技术优势。“不能做旧技术的追随者,要做最贴近中国市场的机器人企业,引领产业发展,振兴民族工业。”于振中自信地说。
黑龙江省推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初衷是拢住优秀人才和一批高精尖项目成果,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形成产业规模,从而拉动全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据了解,哈工大拥有“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机构网点开放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黑龙江省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机器人技术工程中心、中德空间机器人技术联合实验室等机构。同时,哈工大具有多学科融合和强大的工程能力等特点,可以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提供包括机械、电子、控制、材料、信息、通讯等专业领域的技术支持。
左世全与于振中的答案不谋而合。他认为,技术成为黑龙江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势。黑龙江省投资了1个亿来培育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研发实力和创新资源上,具备比较强的基础和实力。
作为编制国家发展改革委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规划的参与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姜江告诉本刊记者,由于黑龙江制造业工业基础比较好,基于其原有的人才储备,科研院所、技术专家、企业在黑龙江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更好地发展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左世全看来,黑龙江通过组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可以提升自身领域内的生产效率,尤其是通过试点示范,可以使先进技术和经验在行业里得到逐步应用和推广。与此同时,智能制造支撑领域得以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能够为其他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提供智能制造的解决装备、软件系统,或整体的解决方案,这些方面也是黑龙江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黑龙江不管是在机器人方面还是系统集成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后,不仅仅可以提升域内行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够借助智能制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左世全说。
产学研一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那么,黑龙江推进智能制造的目标是什么?这又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左世全给出了他的答案。他认为,首先可以解决企业在行业内自身能力提升的问题,比如通过生产线关键环节用机器人去替代人工,总体上降低生产成本。其次通过智能制造的推进,能够提升生产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缓解长期以来我国的机器控制、工艺水平、工人素质不高,导致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
相比黑龙江“十二五”规划,此次出台的黑龙江“十三五”规划建议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有了更多的篇幅。黑龙江“十三五”规划指出,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支持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促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重点发展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汽车、农机装备、海洋装备等产业。
这意味着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正箭在弦上。但是,要构建技术和市场之间的等号关系,还要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情况。
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在25%左右,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以前,哈工大每年承担科研成果4000多项,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较少,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核心竞争优势。如今,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依托哈工大几十年在机器人和自动化控制科研积累,集合政府、科研单位、产业链资源优势,成立一年多以来集团飞速发展。于振中向本刊记者介绍,按照总部加事业部的组织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立了智慧工厂、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能云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新兴智能装备等事业部。产品业务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慧工厂等领域,集研发、生产、销售、投资等全产业链,并在全国十几个重点城市、美国、日本、德国等地完成了全球化战略布局。
据了解,黑龙江省政府在以股权投资方式优先支持科研机构科技人才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焊接产业集团、激光通信有限公司、雷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哈尔滨哈船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相继成立,为科研人员转化成果、实现创新创业价值搭建了平台。黑龙江省工研院两年来在孵项目总数达到160项,新成立企业38家。
以哈尔滨为例,2015年在机器人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哈尔滨经开区重点推动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工大焊接集团、神州通讯等智能装备产业项目入区发展。据统计,目前,已集聚相关企业400余家,年产值近300亿元,机器人产业集群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率,将大量被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贴近市场的产品,让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2015年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突破了5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科技成果,衡量科技成果的标志是其能不能真正商业化,满足用户需求。传统的科技创新体制主要是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化率低,没从市场需求出发,更多是对理论和技术前沿的探讨。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设立的技术研究探讨,获取的专利要转化成经济效益,要与市场结合,这样科技成果转化率自然就高了。”左世全分析道。
装备制造舞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14年,国家出台《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大力扶持东北经济,这一年黑龙江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月27日,陆昊在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2016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初步核算,黑龙江省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083.7亿元,增长5.7%。这一增速低于2015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6%的GDP增长预期目标。
具体来看,2015年黑龙江第一产业增长5.2%,高于全国平均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于占规模以上工业半数的能源工业负增长3.7%,导致增速回落,增长1.4%,低于全国平均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4%,高于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为17.5︰31.8︰50.7。
虽然正经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阵痛”,但黑龙江正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实现经济在预期中平稳运行。
据悉,自2015年《黑龙江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实施以来,截至去年9月底,全省共新注册成立科技型企业1911家,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322家。
201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人社部、中科院联合下发意见,提出22项举措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打造竞争新优势。其中,加快推进沈阳、哈尔滨等地壮大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规模,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强调,东北的装备制造绝不是包袱,要发挥东北装备制造很强的竞争力,让东北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舞动起来。
未来黑龙江实现快速发展,在左世全的眼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创新发展,一是加强市场导向。具体来说,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应加大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混合所有制的改制,使企业具有内生动力,真正激发企业未来活力。此外,加强市场导向,企业应更贴近市场需求,更贴近用户。
“东三省受制于传统体制,需要更多地发挥市场牵引作用,企业要真正围绕用户需求去研发产品,推动新产品的产业化,使产品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左世全对本刊记者说。(本刊记者 杜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