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 页 通知公告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湖北省仙桃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案例
时间:2017-10-16 11:07:00 来源: 字体大小:

    仙桃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将打造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市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建设产城融合、城乡结合的小城镇,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主要做法

    (一)加快户籍改革,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创新户籍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的办法》,城镇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合法收入的“两有”农民,公安部门实行“零门槛、零梗阻、零距离” 服务,将其登记为城镇常住人口,明确了农民仍然享有在农村的原本权益,同时拥有在城镇的各项权益,确保了农民群众利益最大化。 2015 年 7 月,建立了居住证制度。截至目前,仙桃市农业转移人口已有 6.2 万人,其中迁移登记人口 2 万,村改居人口 4.2 万。

    (二)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吸纳转移人口能力。相关部门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社区管理服务范围,使其在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2016 年出台《仙桃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和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管理办法》,不断规范管理转移人口进城就学居住等。采用“政府规划引导、企业投资新建、产权无偿移交、名校进驻管办”的模式争取社会资金 1.5 亿资金新 33 建了 3 所义务教育学校和 1 所幼儿园,改扩建了 2 所小学,新建学位近 8000 个,缓解了城区入学难的问题。

    (三)围绕土地要素,加强农民权益保障。一是开展增减挂钩。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将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实现了耕地保护和用地保障“两不误”,并推动农业转型和农民致富相促进。全市 2011—2013 年累计完成挂钩拆旧区土地复垦并形成挂钩指标 9704.53 亩。2014—2015 年经省国土厅批复立项,正在实施的项目规模为 5334 亩。二是开展迁村腾地。积极推进土地集约节约,按照“一村一区”、“多村一区”等方式,大力开展迁村腾地,最大限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近几年,南城新区已建成安置小区 9 个,搬迁农户 3418 户。通过“迁村腾地”和 “引农上楼”腾出土地近万亩,相继引进健鼎电子、富士和机械、普天电池、朵以服饰等 50 多家实力企业落户。三是推进社区建设。按照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思路,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探索宅基地退出机制,引导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聚转变、向社区集中,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农村沿路、沿河、沿岸居住的状况。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新型社区 40 多个,5 万多人实现就业、居住“双转移”,新增耕地 1.3 万亩。

    二、主要成效

    (一)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目前,仙桃市已形成了以彭场镇、毛嘴镇为代表的“工业带动+返乡创业、就地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模式,带动了城镇化快速发展。 34 1、彭场镇“工业带动、以产兴镇”模式。近几年彭场镇镇区人口从 2010 年的 5.5 万人增长到 2015 年的 7 万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65%。一是产业基础条件好。彭场镇是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制品加工及出口基地,市场份额占全国的 1/3,企业较多,经常到附近村庄、社区去招工。二是农民收入有保障。农民在企业打工月平均工资可达近 3000 元,高收入者达到上万元。三是房产结构多样化。对于按照原来居住面积 1:1 进行置换回迁房或商品房,农民可自愿选择。四是公共服务便捷化。社区交通便利,水电气齐全,有集中建设的大型菜场和小超市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社区广场等休闲设施健全,子女就学方便。 2、毛嘴镇“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模式。毛嘴镇紧抓服装加工老板返回家乡创业契机,积极承接服装加工业产业转移,在本地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也有效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一是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发展空间。毛嘴镇拿出土地建设服装产业园,出让给返乡企业,促进扩大企业规模。同时,吸引更多老板返乡创业。到 2016 年,服装产业园占地面积已扩展到 750 亩,厂房面积 50 万平方米,工人达到 2 万多人。二是合理规划镇区空间布局。不再零散批准宅基地,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商品房和安置房,吸引农民向镇区集聚。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加大镇区道路、供排水、燃气管道等建设,按人口增长趋势建设小学和初中,满足镇区就业农民子女的上学需求。镇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对人口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二)理顺城镇化推进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家庭主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从政府来看,承担了道路、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建设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依托公共财政与政府投融资平台,市镇两级政府加强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进城市公交、供水、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从企业来看,通过自身发展壮大,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按照国家规定为进城务工人员缴纳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为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培训。从农民来看,成为城市产业工人提高了自身收入,改善了生活环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服务以及各类社会保障,农业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三)城镇化水平提升。仙桃市立足精细管理、产城融合,实现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工业平台与民生工程、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三个同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 55.7%。500KV 仙桃输变电工程、沪蓉高速排湖互通、汉江仙桃港、仙桃至武汉城际轨道等一批重大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社保五险扩面 7.6 万人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 4683 套。新增义务教育学位 8000 个,幼儿学位 5500 个,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