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 页 通知公告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吉市政发〔2011〕14号)
时间:2011-10-31 18:59:00 来源: 字体大小: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努力保持领先发展的现实途径。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吉政发〔20117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落实我市“十二五”规划,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和资源整合,着力做大做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集群化、系统化、高端化发展,努力把我市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东北和东北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指导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加强政府规划、政策的引导扶持,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突出特色,集聚发展。立足发挥比较优势,盘活存量,培植增量,促进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推进园区化、链式化发展。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宜大则大,宜快则快。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跟踪前沿,明确时序,滚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15年,初步建立起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化工、生物医药为主体,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基本实现产业结构由初级加工为主向高加工度转化。具体目标: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左右;构建10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上下游配套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行业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0户,努力培植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35户,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30种。

  二、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积极追踪世界科技革命新成果、新技术,把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结合起来,加大技术、资金、人才投入引进力度,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化工、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支持上下游衔接配套,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和水平的快速提升,引领带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新材料产业

  适应国内外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对新材料的巨大需求,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和技术领先优势,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新型橡塑材料和新型冶金材料,打造规模优势,形成集聚效应,培育局部强势。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培育形成销售收入在百亿元以上企业2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个,带动发展一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依托吉林石化、吉林碳谷、中钢江城等企业,加强单元及组合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建设国家级碳纤维研发中心,加快提升碳纤维原丝、碳丝制备能力和水平,实现T700级、T800级碳纤维产业化生产,力争突破T1000级碳纤维关键技术,保持碳纤维研发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全力推进吉化千吨级碳纤维、吉林碳谷万吨级碳纤维原丝、中钢集团2000/年碳纤维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碳纤维在军工、工业、民用和建筑补强领域的应用,大力延伸碳纤维下游产业链,重点开发生产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发动机底护板、风电叶片、抽油杆、高铁轨枕、高速列车刹车片、碳纤维自行车、硬质碳毡等碳纤维下游制品;配套发展环氧树脂、二甲基亚砜等原辅材料,支持蒸汽牵缩箱、定型箱、氧化炉、碳化炉、缠绕成型设备等关联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形成碳纤维原丝产能3万吨、碳纤维1.2万吨、碳纤维制品5万吨,碳纤维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多、集研发、生产和加工一体、上下游有机配套的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基地。

  新型橡塑材料。依托吉林化工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及技术、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技术成熟、市场容量增长快的化工新材料产品。进一步扩大乙丙橡胶生产规模,加快异戊橡胶、热缩性聚烯烃弹性体等新型合成橡胶品种开发生产;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发展聚氨酯树脂、聚醚,延伸发展下游汽车用材料、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等;加快实施ABS扩能项目,大力发展ABS改性材料、PE改性材料,积极开发生产PC/ABS合金、聚甲甲酯、聚甲醛、高吸水性树脂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利用吉林市人才优势,再创有机硅产业;利用吉林大学、吉化公司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和科研成果,发展聚酰亚胺等创新性产品;以推进化工与汽车产业衔接发展为目标,着力加强汽车专用橡塑材料、油漆等汽车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使我市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用化工专用材料生产基地。

  新型冶金材料。以特种铁合金、镍、钼等稀贵金属材料为重点,做大做优特种铁合金产品、做专做强镍钼产品。有序开展铁合金精炼及深加工产品制备、红土矿高压浸出、氧化镍矿还原焙烧回收、含砷镍钴矿提取镍钴新工艺技术研发,加快特种铁合金基地升级改造。不断延伸镍、钼等有色冶金产业链,加强羰基系列、三元系电池材料、泡沫金属材料及贵金属的技术攻关,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新型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新产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扩大我市拥有自主创新品牌的行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建设东北重要的特种铁合金和国内最大的羰基金属研发生产基地。

  (二)先进装备制造业

  “十二五”期间,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突出国家重点支持的关键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大型专用装备、模具制造,积极提升电气设备和仪器仪表等优势领域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推进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到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00亿元,把我市建成东北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

  新能源装备。以建设东北重要的风电设备和核电设备制造基地为目标,抓住国家规划在苏北沿海、甘肃河西走廊和蒙东、吉林西部建设三个“风电三峡”的契机,重点发展2MW2.5MW3MW风机整机产品,强化主机配套设备设计和总装能力。支持垂直轴风电机组、风机主轴及叶片、传动控制系统等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大型核电设备铸锻件为重点,加快建设形成AP1000核电主管道、大口径厚壁高合金和不锈钢管产业化生产能力。

  大型专用设备。积极发展重大成套专用设备,重点进行核岛吊载设备、海洋工程机械等大型起重设备产品研发与生产。进一步提高矿热炉机电成套设备、工业硅电炉设备、炭素机电成套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支持大型间歇式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铁道槽车、汽车传动轴、大型离心机、化工运输设备、煤矿掘进机等大型专用装备的产业化生产,支线客机维修。加强汽车模具、工程模具及精密铸件的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大型模具及铸件制造基地。

  (三)电子信息产业

  “十二五”期间,以电力电子、汽车电子、软件、信息服务业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建设国内重要的电力电子产业基地。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电力电子。围绕电机节能、冶金、新能源、输变电、轨道交通等领域对新型电力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依托吉林华微电子、吉林永大集团等骨干企业,做强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做大整机设备,推进产品高端化,拓宽应用领域,推动器件-装备-应用系统产业链发展。加快半导体功率器件产品从低频双极型向高频MOS型转型,实现场效晶体管(MOSFET)、大功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快恢复二极管(FRD)等8英寸系列器件产品产业化生产;通过重点项目建设、现有产品增产扩能,继续强化以稀土永磁为代表的电子功能材料及其下游产品在产业中的重要地位,重点发展智能永磁高低压真空断路器、智能电子继电器综合保护装置、智能电网电压调节装置、稀土永磁交流同步节能电机用控制器、电机变频调速控制器、交直流电压电流变换器、新能源发电输配电设备、无功补偿、微特电机、稀土永磁电力开关、新型蓄电池、电动仪表等产品。加快高端技术成果转化,逐步形成从功率器件到装置配套发展、相互支撑的电力电子产业链,使我市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力电子产业基地。

  汽车电子。以车载娱乐视听装置、汽车半导体器件、车身控制及安全防盗系统等为主攻方向,推动汽车电子企业和整车企业、科研单位建立战略联盟,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汽车电子企业,引进一批国际化的汽车电子大型企业。构建完善汽车电子技术研发和生产体系,实现智能泊车辅助系统、车用太阳能空调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的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升汽车电子产业整体规模和配套水平。

  软件业。重点发展行业技术管理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软件外包业务。组建吉林市软件产业联盟,大力提高电力行业技术与管理软件、嵌入式软件的开发能力;以吉林软件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培育大型骨干软件企业和拳头产品;加快建设吉林软件外包产业基地,支持吉林大仝数码与美国美瑞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开展企业资产性能管理等可靠性软件的研发及应用,提升整体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能力,推进软件产业加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软件业初步形成以吉化软信、吉林大仝数码、吉林开元等企业为骨干的软件产业集群。

  信息服务业。实施“数字吉林”工程,发展大容量光纤宽带网、高速3G网、数字广播电视等新一代网络,提高城市宽带接入水平,扩大农村覆盖范围,推进三网融合。面向制造、金融等领域,积极发展数据加工处理等信息内容服务产业,重点建设软银国际金融科技园、意邦智控数据中心、中油数据处理中心;开发内容制作系统、基于互联网和通信网的内容管理平台,创新一站式、一卡通、一号通等服务模式,推动内容服务与网络服务一体化,促进互联网和无线增值内容服务业发展。优化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增强电信服务能力,推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

  (四)生物化工产业

  “十二五”期间,利用省内丰富的玉米、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优势,以替代石油的生物基化学品、生物高分子材料、农作物秸秆化工利用为方向,不断提高生物质资源加工规模和加工深度,加强玉米产业与汽车、轻纺、食品、医药、电子、能源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构建先进生物化工产品与副产品综合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生态化工产业链。到2015年,全市生物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建成国内重要的生物基化工品生产基地。

  发展重点:依托博大生化、博海生化等企业,建设适度规模的酒精生产装置,大力延伸发展生物基乙烯、环氧乙烷;依托吉林燃料乙醇、凯赛生物等企业,加强1,3-丙二醇、丁醇、丁二酸、1,4-丁二醇、3-羟基丙酸丁醇等产品制备技术的引进、应用和研发,为发展生物降解材料、新型聚酯材料和精细化工等创造原料条件;大力发展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乳酸、CO2基塑料等生物高分子降解材料;加快推进新型半纤维素酶、脂肪酶、蛋白酶等高品质新型酶制剂的工业生产和应用;提高木糖醇、变性淀粉等的生产技术水平、规模和产品质量,加强淀粉以外其他成分的有效利用;大幅度提高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水平;大力推进非粮原料,重点开发秸秆制乙醇、秸秆制糖等生物化工技术。

  (五)生物医药产业

  “十二五”期间,以动物疫苗、生物工程类药物、免疫诊断试剂、现代中药领域为重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

  发展重点:加快生物医学诊断免疫技术、预防性疫苗的研制和产业化,依托中生集团、正业生物等企业,实现诊断治疗制品、血液制品、疫苗、干扰素、胸腺肽、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等系列产品规模化生产;依托北华大学医学院,开展抑制肿瘤药物和技术研究,开发抗病毒、抗肿瘤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新药;积极引进国家批准的胚胎干细胞研发机构和临床应用技术,发展相关产品,并利用我市的气候和环境优势,适应国内外保健疗养、延年益寿、增强体魄、消除亚健康等需求,开展胚胎干细胞临床应用专业服务,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打造“东方蒙特勒”品牌;在全市中药生产企业推广利用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分离、中药指纹图谱等先进技术应用,推动中药新药产业化;发展面向中小型医院的量大面广的诊断试剂和医疗器械产品,提升全市生物医疗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加强长白山生物保健品开发,把生物克隆、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提纯技术融入特产资源加工工艺,将人参、林蛙、鹿茸、药材种植等特色资源优势快速转变为产业优势。重点推进生物诊断治疗制品产业化基地、正业生物鸭浆膜炎疫苗、狂犬病冻干疫苗、人参皂甙等项目建设。

  (六)节能环保产业

  适应“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发展壮大一批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制造企业,建设运行一批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全市污水/垃圾处理、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建成完善,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技术研发和引进移植,主攻节能环保锅炉、油田采油拖动装置、LED高效照明、建筑节能材料等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节能环保型工业锅炉和窑炉;开发生产变频调速器、高效节能电动机、无功补偿器、油田节能型抽油机等节电产品和设备;引进开发生产LED室内外照明产品和汽车照明产品;积极开发聚氨酯等轻质、保温及防火型外墙材料;加快含重金属复杂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高效耐用净水膜等技术研发,实现高浓度有机废水高效处理成套设备等水处理设备、烟气处理设备、电厂除尘/脱硫设备、汽车尾气净化器产业化生产;重点实施脱硫装置/除尘装置制造、欧Ⅲ标准EOBD系统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等产业化项目建设。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围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等领域,建设完备的污水、垃圾、工业废气、危险废物及餐厨垃圾处理运营体系。重点推进吉林市污水厂二期扩建、金珠污水厂工程、污泥干化处理、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吉林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改造、吉林省危险废物处理中心、中新食品区污水处理厂、龙潭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设。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城市废弃物再生利用,建立资源再生利用、工业“三废”利用处理体系,提高工业废液、废渣、废气回收和利用水平,实现矿渣、钢渣和粉煤灰资源利用产业化。重点组织实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废旧轮胎翻新、再生纸、冶金矿渣/钢渣处理、煤焦油综合利用、聚乙烯等化工废液的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项目建设。

  (七)新能源产业

  按照合理布局风电、规模化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思路,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达到56万千瓦,其中风电5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6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6.8%,年节约标煤30万吨。

  利用我市位于全省电网负荷中心、对间歇性分布式电源有较强吸纳能力、电网接入系统便利等显著优势,继续推进风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滚动实施风电项目,5年内争取建设50万千瓦 风电项目,并同步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和配套能力。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秸秆、稻壳、林间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加强统筹开发利用,积极支持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干馏、生物质制沼气等工程建设,构建秸秆发电-灰渣生产有机肥-有机农业种植生物质能源的循环经济模式;积极支持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油母页岩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微电网技术的开发应用。

  (八)新能源汽车产业

  “十二五”期间,采用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再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基本掌握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技术,实现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自主化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依托一汽吉林汽车公司、吉林新湖通田汽车公司、一汽变速器厂等骨干企业,加强同国内外重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变频驱动、电动空调、汽车电子等关键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研究。支持骨干整车企业联合开发包括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共用车型、混合动力商用车动力系统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整车发展方面,积极推进一汽吉林汽车公司纯电动轻微型乘用车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大力支持以吉林新湖通田汽车公司开发新能源乘用车。关键零部件配套方面,积极引进电动车蓄电池生产企业,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及水平;以加快高新汽车零部件园区建设为载体,吸引国际国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园区,保持零部件生产与整车开发同步发展。

  (九)旅游产业

  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融入大文化、形成大产业的思路,突出北方山水宜居城市特色和优势,加快推进由自然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以“一江三湖四山”为核心,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名城、生态旅游热点城市和东北亚冰雪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15年,全市旅游业实现总收入500亿元,争创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发展重点:加快推动北大湖景区整体改造升级,带动域内松花湖滑雪场、莲花山滑雪场等冰雪运动基地建设,高标准办好雾凇冰雪节,打造东北亚一流的滑雪天堂、避暑胜地;统筹规划建设雾凇观赏带和松花江旅游观光休闲带,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沿江观光休闲旅游带;大力加强松花湖风景区保护性开发,规划建设好青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朱雀山森林公园和丰满旅游风情小镇,把松花湖打造成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水上娱乐、温泉养生、工业旅游、宗教旅游、特色餐饮于一体的避暑休闲度假目的地;深入挖掘满族发祥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恢复重建乌拉古城、小白山望祭殿,发展满族文化民俗旅游,打造满族寻根祭祖圣地形象和知名度;加快推进朱雀山公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拉法山、红叶谷、额赫岛、莲花山、官马溶洞、亮甲山、红石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水准,完善北山、龙潭山、小白山、玄天岭、陨石博物馆、雾凇体验馆等景区景点;加快旅游娱乐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大型综合娱乐场、水陆两栖观光巴士等项目;鼓励在城市周边发展“农家乐”,积极发展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支持发展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加强旅游商品开发,推出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纪念品;加强与长春市、延边州、长白山及周边城市和地区的旅游战略合作,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推进旅游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十)文化产业

  深入挖掘我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把握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三条主线,确立我市“龙兴福地、陨石之乡、雾凇名都、京剧故里、魅力江城”的城市文化定位,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

  发展重点:围绕城市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以歌舞演艺、电视剧制作、艺术品经营、文化旅游、特色饮食、休闲娱乐等领域为重点,打造一批面向大众、服务旅游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依托我市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促进融合开发,打造以“松花江彩灯”、“吉林乌拉”、“北山宗教文化园”为代表的江城文化旅游品牌;借助吉林市电视剧制作品牌效应,立足江城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间文化,构筑我市全新的电视剧产业平台,成为全国一流的影视创作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吉林市歌舞团的名人、名牌、名团的品牌效应,组建演艺集团,强化精品创作,不断拓宽演出市场;以打造中国书法名城为契机,以松花湖浪木、吉林刀画、易拉罐工艺、民间剪纸等民间工艺特色品牌打造中国书法名城为主打项目,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依托《家庭主妇报》、《演讲与口才》的带动作用,创办名报名刊;以江城日报社为依托,建立吉林市新闻门户网站,推进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性数字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网络服务业发展;整合资源,创新理念,激活要素,积极推进艺术培训业、文化博览业、休闲娱乐业、动漫制作业加快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结合、联合攻关,共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建立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企业创新平台。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制,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全市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增至30个,国家和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达到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100项。

  (二)制定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落实现行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地方配套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突出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专项集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制定各类税收支持政策,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机制。

  (三)打造多元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平台。建立企业主体、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各界参与,多层次、多元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融资体制。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倾斜,提供信贷支持。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公司和资产控股公司的投资引导作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和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力度,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能力。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引进和建立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引导培育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引导上市公司以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形式再融资。推进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营造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环境。

  (四)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支撑。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经营者成长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积极培养具有职业特点的企业家队伍和科技、管理、营销等专业团队。完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鼓励促进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流动。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引进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国内外人才。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建立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着力培训技术开发人才、高级技术工人。

  (五)积极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发展环境。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产权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和规范公正的法制环境,消除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切实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技术的知识产权。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宣传,普及现代科技知识,倡导科学理性消费,大力推广应用科技新产品、新技术。

  (六)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协调机制。市政府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统筹部署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进一步组织编制完善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引导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适度集聚发展。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监测分析,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方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和产品目录,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调度考核机制。

 

吉林市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