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 页 通知公告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吉林市:推动长吉公共服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时间:2019-04-19 08:29:00 来源: 字体大小:

  教育领域: 

  资源共享释放教育新活力 

  教育一体化进程是长吉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助推长吉两市教育一体化、集聚教育资源和力量的重要途径和抓手。近几年,吉林市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着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让江城百姓真正得到教育的实惠,提高了长吉区域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了长吉大都市区教育的承载力,促进了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坚持提升教育质量,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吉林市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7所,增加学位2381个。完成14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工作,争取省扶持奖补资金254万元。开展“学前教育县区行”活动,提升幼托服务质量。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深入推进。深化“城区+农村”“优质+薄弱”的大学区组合模式,构建由“优质学校”牵头,区域内同类型学校共同参与的“大学区”网络34个。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召开了部分重点高中高三工作交流会和2018届高考总结会,交流优质高中备考、管理经验。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稳步推进。举办了全省小学朝鲜语文发展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研讨会和吉林市朝鲜族中学“小班化”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交流活动。举行了吉林市特殊教育学校“大练兵大比武”微课展示活动和第28个“全国助残日”活动,特殊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坚持服务经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2018年,吉林市教育局克服多种困难,组织10所学校入驻位于高新北区的职教园区,完成整体搬迁。原10所学校的105个专业整合为68个专业,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由1.3万人提高到3万人。目前,吉林市各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园区整体平稳运行、10个公共实训基地粗具规模,初步实现了吉林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升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秋季学期,17所试点学校招收学徒规模超过1000人,累计开发现代学徒制校本教材近90部,现代学徒制、双元培育人才模式和管理体系基本建立。职业技能大赛成绩突出。继续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通信与控制系统(高铁)集成与维护赛项比赛,吉林信息工程学校获得第一名。校企对口合作不断深入。11所吉林市直中职学校与40余家本地民营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吸收100余家企业加入职教集团。去年共向本地企业提供中职毕业生近4000名,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2.2%。

  “互联网+教育”开启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吉林市796所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多媒体教室比例提高到86%,完成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学校308所,新建16个创客教室、26个智慧教室。创办线上线下同步授课教学的吉林市互联网学校,开设小、初、高全年段全学科课程,免费向吉林市中小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吉林市互联网学校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展示活动,被评选为教育部2018年度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件,并入选《教育部2018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获得教育部连续3年奖励经费15万元。

  本着教育先行的发展理念,吉林市接下来将继续坚持依法扶持和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坚持科学管理和制度落实,提升教师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盘活闲置资源;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教育兴邦,江城正努力开创教育新局面,为加速长吉大都市区建设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户籍改革: 

  编织城乡居民的幸福密码 

  近年来,吉林市公安机关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工作中主动作为,迎难而上,有力促进了江城的城镇化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户口的壁垒逐步打破,逐步放宽落户政策,助力长吉大都市区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意见。2015年,吉林市政府根据我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审议通过了《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工作要求。

  为了把户籍制度改革置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大背景下进行谋划,研究制定顺应发展要求、符合本地实际的改革方案,努力实现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户口迁移制度和相关配套行政制度并行,统筹推进。吉林市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放开五县(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合理确定落户条件,有效解决各类人才落户问题,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5方面入手,全面落实户籍制度改革。

  据了解,凡在吉林市办理了居住证的外来人员,可以在就业、入学、医疗、社保等方面享受居住地相应的权益和服务。为同步推进配套行政制度改革,市政府制定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目的是助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而非单纯增加城镇人口数量。对依附于户口上的公共政策,按照“消除差异率先并轨、缩小差距逐步并轨、承认差别维持现状”思路进行调整,逐步实现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此外,吉林市还全面贯彻落实吉林省公安厅关于《吉林省公安机关服务民营企业助力吉林全面振兴发展二十条》的通知精神,放宽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落户政策。民营企业法定代表人凭营业执照即可落户,企业招聘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技术技能人才凭毕业证或技术技能证书即可落户,普通职工凭劳动合同和职工名册即可落户。上述人员在办理本人落户手续时,可同时办理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落户手续。

  户籍改革成果初步显现。2018年,吉林市户籍总人口4135218人,其中城镇人口2188889人,占总人口的52.9%;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3976人;外来人口迁入江城落户共计11257人。中央提出“十三五”期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总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吉林市已经提前完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的工作目标。

  另外,重点群体落户政策放宽。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购房落户10285人,引进人才2001人,投资兴办企业落户181人;放宽政策落户443人,三投(夫妻投靠、父母投靠子女、子女投靠父母)落户14965人;全市共办理居住证85970个,进一步增强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吉林市近年来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步伐,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面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同步推进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相关配套改革,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门槛,确保让全体居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为长吉大都市区建设“添砖加瓦”。

  科技创新: 

  为江城振兴发展提供新动力 

  随着长吉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吉林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内部整合,外部联盟,重点引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原则,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完善人才和金融要素支撑,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创新吉林”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成功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吉林市振兴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支撑,“给力”长吉大都市区建设。

  新一代人工智能(AI)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吉林市启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普及应用城市”建设,在高新北区建立了吉林大学牵头与吉林市五所大学共建的联合大学科技园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加快百度(吉林)创新中心建设;签订百度人工智能推广协议4家;利用吉林东杰垂直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的“万维工程”成为重要的创业孵化平台,已有300多人由东杰学院培养并进入矿山用户社群创业。

  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近年来,吉林市着力打造优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星创天地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新培育丰满区赫基等4家众创空间,推荐了筑石产业园、吉林云耕农业等4家企业申报了省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举办的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市科技局设立资金100万元进行支持。设立吉林市重大创新创业基地规划设计研究专项经费,对六大基地分别给予扶持资金50万元。

  对外科技合作促进跨区域技术转移转化。积极导入浙江创新元素,推进校城融合发展。组织召开“吉林市校城融合发展论坛”,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视野,为振兴吉林提供了借鉴。促成浙江大学创新医药研究院与吉林医药学院签订《全面科研合作》协议,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10位教授推介了科研成果,驻吉高校的16项科研成果与我市企业实现成功对接,促进了校城融合发展。组织召开“2018吉林省浙江省科技创新合作暨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发布、展示与对接大会”,期间还进行了吉浙科技成果对接会、吉林省高校院所与宁波市科技企业项目合作洽谈会,路演项目40余项,发布各类科技成果1100余项,企业技术需求124项。

  此外,吉林市还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农业科技合作、校地合作;大力推动细分行业应用技术研究院建设与发展;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科创云大数据平台和科创中心建设;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科技扶贫,强化脱贫攻坚。

  未来,吉林市将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支撑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打造双创升级版;强化对外科技交流,开拓跨区域国际间科技合作;强化科技服务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作为长吉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吉林市科技领域将在新的一年奋力作为,努力开创以创新驱动江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