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 页 通知公告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应对塑料污染 “中国方案”正稳步推进
时间:2020-10-30 15:47:00 来源: 字体大小: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包装联合会从上游源头出发,面向全行业发布《加快塑料污染治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于共同做好塑料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倡议书》。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国饭店协会作为中间环节共同发布《建设生态文明,减少塑料污染——关于共同做好塑料污染治理的联合倡议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则从回收端出发,联合发起《分类回收利用,共建生态文明——关于共同做好塑料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置的联合倡议书》。

  当然,不能忽视的还有在电商、快递和外卖等新兴领域中,新型塑料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此,主要电商、快递、外卖平台企业均高度重视,苏宁物流、京东物流、顺丰速运、菜鸟网络、美团外卖、饿了么、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在今年节能宣传周期间联合发布“应对塑料污染 推广绿色包装联合倡议”,以期到2022年,在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能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

  “全”降解将“占领”市场 “部分”降解将逐渐退出

  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刀叉勺……这些塑料品类“上榜”禁限名单,“不可降解”成为关键词,制修订可降解材料与产品的标准标识也成为目前重要的工作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有关部委的指导下,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牵头,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单位共同组成了塑料污染治理专门工作小组,推进塑料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并于今年9月发布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简称《指南》)。据介绍,这份指南将促进可降解塑料制品标识进一步规范化,引导政策实施过渡期内替代品市场运行和合理消费使用。同时,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还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和网络平台,及时开展有关降解知识的公众科普和宣传工作,并定期发布生物降解塑料价格指数,积极引导市场预期。

  业内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市场监管总局正在组织力量,抓紧制定完善可降解塑料相关标准,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标识体系,年底前相关标准都会陆续出台。在标准实施前,生产企业应按照《指南》规范相关产品的标识;标准发布和实施后,市场监管部门将会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管工作,推动可降解塑料市场的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生产企业及大型超市如永旺、物美等,已经开始使用一部分完全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可降解呢?《指南》明确,可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如土壤、沙土、淡水环境、海水环境、特定条件如堆肥化条件或厌氧消化条件中,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并最终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CO2)或/和甲烷(CH4)、水(H2O)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以及新的生物质(如微生物死体等)的塑料。目前完全可降解聚合物有PLA、PBAT、PBS、PBSA、PCL、PPC、PGA等生物降解塑料。

  事实上,可降解塑料品类繁多。从原料看,可降解塑料既可以来自于石化原料,也可以来自于生物质材料。从降解机理看,可降解塑料包括生物降解、光降解、氧化降解等。从降解效果看,又可分为“全”降解和“部分”降解。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降解塑料属于“全”降解。而光降解、氧化降解等添加型降解塑料属于“部分”降解,它们不能实现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CO2)或/和甲烷(CH4)等。

  这么多种可降解塑料,消费者要选择选择呢?“全”降解并且降解产物对环境无害的品类才是正解。业内相关人士认为,“随着《意见》的进一步实施、标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市场对可降解塑料认知的深入,‘部分’降解塑料将逐渐淡出市场。”届时,消费者在选择可降解塑料时就不会出错了。

  替代产品所需原料供给充足 长期产能更有保障

  据了解,目前生物降解塑料已应用于一次性餐饮具如刀叉勺、吸管、塑料购物袋、地膜等制品,也应用于3D打印线材、纺织纤维及医用材料等。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生物降解地膜也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性能规定,部分大型超市、餐饮连锁店等也已开始使用完全降解的刀叉勺、吸管、塑料购物袋等。

  可降解塑料作为重要的替代产品,广受市场关注。如果大规模推广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制品是否够用?价格是否能够被消费者接受?

  事实上,替代产品所需的原料供给不必担心。记者在采访时得到一组数据:2020年底涉及禁限塑料制品的消费量在30万吨左右,而同期生物降解塑料产能在40万吨左右。即使不考虑其他非塑制品的替代能力,就单单使用生物降解塑料一种替代品,也能够满足需求。

  与此同时,业内相关人士认为,《意见》实施后,公众的消费习惯将得到进一步改变,有更多的人会主动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此外,一些减量化设计新产品、可重复利用制品、布袋、纸袋等产品的市场供应也可以消化一部分的替代需求。

  长期来看,生物降解塑料产能也有保障。据专家介绍,至2025年底,《意见》涉及禁限的塑料制品总需求量预计在百万吨以上。目前,为满足市场需求,有关替代品生产企业尤其是生物降解塑料生产企业和投资者均在积极加大投资、扩大替代品产能规模。

  据专家统计,PLA原料方面,浙江海正公司在年底将产能扩大至4万吨,安徽丰原5万吨生产线已在今年9月投产,同时30万吨的生产线也已开建,预计2022年还将新建50万吨生产线。PBAT原料方面,新疆蓝山屯河公司12.8万吨产能基础上已开始规划建设新的12万吨生产线,珠海万通在6万吨产能基础上已开始建设新的6万吨生产线并规划建设3万吨PLA生产线,金晖兆隆公司1.2万吨和杭州鑫富公司1万吨生产线基本稳定生产供货,营口康辉石化公司和仪征化纤公司各自3万吨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甘肃莫高2万吨生产线11月将投产,另外万华化学、浙江华峰各自3万吨生产线正在建设中,上海彤程、山东瑞丰2个公司各自6万吨生产线已经公告要进行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果相关企业产能按计划达产,PBAT和PLA的规模在2022年将达到百万吨以上,基本能满足2022年底替代供应能力。在2022年如果这些产能均达产、单个工厂生产线产能达到20万吨以上后,生物降解塑料PBAT受技术进步、规模效应等因素推动,预计成本会下降,销售价格也随之有较大幅度下降。”

  此外,为推进替代品市场发展,促进供需双方精准衔接,相关协会也在积极行动。近期,在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石化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组织下,需求方餐饮、商超商家与供给方可降解材料原料及制品企业进行了可降解材料的精准供需对接会,不少商家进入了采购流程。此外,中国商业联合会还与中国连锁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组织召开商贸流通领域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会议,邀请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献计献策,为政策交流搭建平台。

  废塑料回收利用成绩亮眼 未来更应注重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

  废弃的塑料餐盒、一次性塑料水杯在回收后加工造粒可成为再生塑料PP类产品,回收的各种饮料瓶、奶瓶、沐浴用品瓶等造粒后做成新的工艺品、塑料袋、木塑桌椅等再生塑料PE类产品;以PP洗衣机回收料为主材,改性加工成为以PP汽车外饰裙板、保险杠、车灯、脚踏板为主,汽车内饰仪表台、立柱等专用料;以ABS电视机、电脑壳、空调壳等为主料,做成汽车外饰保险杠、车灯、电子IT类、打印机、键盘等专用料;以PS电视机、电话机外壳等为主料,重新制成电视机、打印机背板及外壳、3D产品……这些再生塑料产品的供应都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介绍,当前我国拥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废塑料回收利用和处置能力,国内的废塑料材料级回收率超过30%,2019年回收利用量为1890万吨,整体回收利用率约为30%,并不差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例如欧盟、美国、日本废塑料的材料级回收率分别约33%、10%、28%。同时,如按照将材料回收以外的能源化利用(如垃圾焚烧发电)、化学回收(如裂解制油)都计入废塑料回收率的标准,我国废塑料的回收率超过60%(我国废塑料的能源化利用率约30%),特别是回收利用价值高的PET饮料瓶,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PET饮料瓶材料级回收率已达94%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为逐步改变塑料回收利用领域以往“散乱污、脏乱差”的传统面貌,大幅提升自身绿色循环利用的价值,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2015年以来,根据《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废塑料利用产品的退税比例达50%。2017年至今,一系列进口废物管理政策的实施,快速、有效禁止了国外输入性废塑料,国内塑料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2018年,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施行后,确定了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的准入门槛,确保加工过程符合环保要求。2020年,《意见》、《通知》相继发布,进一步强化对塑料回收再利用的管理,为全面推进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关于下一步塑料回收利用发展方向,据专家介绍,废塑料回收利用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升级是重点。一是要推动废塑料回收体系与垃圾分类相衔接,注重废塑料回收利用的全链条运营、协同处置,鼓励规范化利用,杜绝二次污染的产生和劣质再生产品对人体的危害。二是推进低值废塑料配套服务,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回收处理。提高废塑料分拣加工能力,提升废塑料加工利用技术水平。三是健全再生塑料产品相关标准和管理制度,规范和扩大再生利用原料和制品的市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使用再生原料产品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