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 页 通知公告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大安:全力抓好经济发展
时间:2021-03-15 15:48:00 来源: 字体大小:

  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2021年,大安市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并重,全力推进现代绿色农业提质、清洁能源产业提效、全域生态旅游提速、民生福祉保障提标、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努力推动大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大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0%;一般预算全口径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4.6%和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

  大安市坚持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位置,以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攻方向,抓转型、促升级,不断夯实三产融合发展基础。

  推进农业转型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安市将深入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吉林西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基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力争建设高标准农田7.2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120万亩,绿色水稻防控面积达到20万亩;加快推进龙海灌片等水利工程,保证耕地100%灌溉;依托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发展智慧农业,引入全新技术,推进盐碱地有机水稻种植。依托农牧业全产业链项目,力促扩规升级,重点推进润和裕丰田园综合体建设进程,启动“万通肉牛”和“舍力肉羊”等项目,持续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农业设施化进程。重点打造标准化棚膜经济产业,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以西甜瓜等经济作物为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棚膜园区,新建标准化棚膜园区2个和大棚500栋以上,新建绿色生态农业基地2个。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化进程。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建设以黄菇娘、中药材等优势聚集、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持续打造健康米、生态肉、纯粮酒、有机豆、绿色鱼等特色品牌,大幅提升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种养比重,扩大农产品安全检测范围,推动农产品“两品一标”面积全覆盖,擦亮“鱼米之乡”金字招牌。

  促进工业升级 着力打造产业集群

  2021年,大安市将稳住油、气产量,推进风电、光伏、地热能规模,实现“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发展,打造清洁能源产业群;围绕稻米加工、畜产品加工、鱼蟹养殖等产业,建设弱碱米基地、生态牧业基地、绿色鱼蟹基地,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壮大风电装备制造业,提高石油机械制造服务化水平,鼓励发展船舶制造、农机具制造,打造装备制造业产业群;集中力量发展木塑、秸秆制品、新型砖、新型保温板、集成房屋,建设绿色建材基地,打造绿色建材产业群;加快服装产业园区整合进程,引入上下游产业,开创自主品牌产业,建设军品服饰产业基地,打造服装鞋帽产业群;以化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化工产业,打造生态化工产业群;围绕“纯粮酒、生态水、保健饮品”,建设健康食品基地,打造食品产业群。突出清洁能源,着力形成产业支柱。推进千万千瓦级风电、光伏“双千万”基地建设,推动两个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和黎明气体制氢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华电、东北电力等6个风电项目全部并网,推动山东华能50万千瓦“吉电南送”项目开工,加快华润、中广核300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推动天能塔筒、弘泰己二腈、成飞叶片等项目技改升级,为建设全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打牢基础。立足传统企业,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利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工人实施培育计划,推进实现“个转企”。落实好升规入统优惠政策,在上争项目、融资贷款、短期信用借款等方面给予“小微企业”重点支持,推进实现“小升规”,力争到年末,拟升规入统企业达到30户。重点推动弘泰新能源项目二期尽快上马,延伸产业链;推动重通成飞异地搬迁扩建项目计划实施,壮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推广中航百安、瀚海酒业、德塞利饲料等企业“两化”融合、贯标经验,引导风电、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两化”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打造智能车间、智能企业;支持先达食品、宇泷饮品、大发酒业等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宏发服装、祥龙帽业等服饰加工企业创品牌、出品牌。加快园区建设,着力发挥平台优势。加快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标省级化工园区,加大投资,加快推进吉林西部(大安)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低电价园区。编制完成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和弱碱食品园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推进高新技术、绿色食品、医药化工、油气化工等重点产业入驻园区,促进项目企业合作发展。特别要依托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园区优势,围绕国家支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政策,编制专项规划,整合风、光、生物质资源,做大平台优势,推动氢能产业链项目建设,打造中国北方氢谷产业空间布局。

  激发三产活力 提升旅游品质

  大安市将加速推进嫩江湾5A创建,必保景区软硬件逐项达标,尽早申报国家验收。举办第二届嫩江湾文化旅游节,以休闲垂钓大赛、国际半程马拉松和嫩江湾野生鱼烹饪争霸赛等活动为载体,增强区域旅游吸引力。深度开发牛心套保、月亮湖、姜家甸和五间房等文旅资源,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层次促进文旅融合。实施“旅游 ”战略,围绕“旅游 文化”,开展蒸馏酒、春捺钵等历史文化体验活动。围绕“旅游 康养”,开发养生度假村、康养社区等系列产品。助推商贸物流。加快长白快铁提速和嫩江公路大桥通车等重大工程进度,加快实现国道232(嫩江湾至来宝段)、省道516全线贯通,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全力发展商贸物流。规范完善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创建电商示范镇示范村,建设乡镇物流分拨中心和冷链集散中心,构建市乡村商贸供应链体系。

  坚持“项目为王” 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

  2021年,大安市将积极开展项目谋划储备,力争更多项目纳入我市经济“盘子”。谋划实施一批新建项目。突出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高质量策划、包装、储备一批投资前景广、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产业项目。重点谋划好大北农二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年产2000吨聚氧化乙烯、日托光伏发电组件、年产20万吨有机肥、年产1万吨嫩黄燃料等项目;围绕清洁能源,重点谋划好华能吉鲁500MW风电、中广核两家子一期100MW风电、舍力风电场三期、华润新能源、增量配电区域分散式风电等项目、机车小镇、东北渔猎文化体验地、省道齐大公路(月亮泡至大安段)路面改造等项目,确保新建项目接续生成。谋划实施一批续建项目。今年重点推动龙海灌片苇田承泄区、大安灌区退水治理应急、白羽鸡全自动养殖基地、沙棘产业融合发展、嫩江湾5A景区建设、嫩江大桥、珲乌高速大安南互通、省道S516、大安北污水并网、城市第二水源厂、老旧小区配套改造、实验小学、欧景花园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确保续建项目如期完工。谋划实施一批“三早”项目。重点谋划了牧原二场、四场,新平安全域土地整治、日托光伏发电组件生产、年产20万吨有机肥等13个“三早”项目,为实现首季“开门红”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招商方式 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大安市大胆创新招商方式,建立由相关市级领导任“链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招商工作机制。“一个产业链、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实行清单管理、按月调度工作机制,分行业制定产业链重点事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清单,实行跟踪推进、动态调整。强化项目论证。组建项目论证组,由各产业链链长牵头,引进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项目,聘请专业团队开展论证,切实提高项目签约率和履约率,提升落地项目质量。落实招商责任。继续实施重点项目服务“秘书制”,重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进一步细化招商目标任务,压实招商主体责任,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实际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

  紧盯进度促项目 紧跟待建项目

  针对黎明气体氢能、铭洋风机制造、吉源禾牧肉羊产业园等有签约意向但尚未签约的项目正抓紧组织对接,大安市将确保尽快签约。对已经签约但尚未落地的日托光伏发电组件生产、年产20万吨有机肥等项目,将提高工作效率,优先完成落地审批等前期工作。紧抓在建项目。对牧原二场三场、大北农一场、华西希望(金隆丰农牧)生猪养殖、嫩江湾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安灌区退水治理应急工程等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效。紧盯建成项目,对即将竣工但尚未验收投产的牧原一场三场、春晖养老中心等项目抓紧验收,确保尽早投产。

  优化环境留项目 坚持“筑巢引凤”

  大安市还制定“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专门扶持政策,持续打造政策“洼地”,帮助企业破解发展的瓶颈制约。按照省级化工园区建设标准抓好吉林西部(大安)清洁能源化工园区等平台建设,聚力打造园区平台高地。优化服务环境,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在“放权、精简、集成、共享”上下功夫,打响营商环境优质品牌。突出法治作用,深入推进“法治大安”建设,持续抓好社会治安和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强行承包工程、哄抬原材料价格、征地拆迁漫天要价、阻挠工程建设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乱检查、乱收费、吃拿卡要等突出问题,有效防范金融诈骗、违法集资等隐患风险,保障企业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提升法治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