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 页 通知公告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撑起“协同发展”一片天 ——四平市项目建设巡礼
时间:2021-11-15 16:28:00 来源: 字体大小:

  四平市第二届发展大会期间,共签约20个项目,总投资139亿元。 杨率鑫 摄

  四平市—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交流座谈会现场。 (资料图片)

  2021年吉林省“推进‘一主、六双’,加快项目建设”行动启动暨春季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四平市分会场。 崔维利 摄

  四平巨元瀚洋板式换热器有限公司创建的吉林省换热系统中试中心。(资料图片)

  四平—长春共建汽车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 王健 摄

  本报记者 崔维利 袁松年

  如果说长平一体化协同发展是我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一片天,那么,项目建设就是擎天的柱石。

  虽然寒意渐浓,但行走在四平项目建设工地,仍觉滚滚热浪扑面而来:工程车、运料车往来穿梭,搅拌机、升降机声震遐迩,傲然耸立的塔吊,“高调”地向远方传递着鏖战的信息。

  今年以来,四平市把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聚焦“两确保一率先”,全力促进“一体六同”“长平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23项重点合作事项,与长春对接30余次,32个重大合作项目成功对接落地,预计总投资289.2亿元。

  科学定位,下好“先手棋”——

  为“协同发展”落子布局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现在的“长平一体化”就是未来的“长平现代化”。“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平市委、市政府放眼未来,用战略眼光、全局思维,深度谋划大项目、好项目,下好项目建设“先手棋”,为长平一体化协同发展落子布局。

  围绕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长平一体化,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按照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和推动长春四平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要求,借助长春辐射带动作用,强化资源整合和跨区域分工协作,推动长平两市规划一体化、交通同网、园区同建、产业同兴、开放同畅、服务同城、生态同治。突出三个平台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园区,建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共建长平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围绕构筑“双廊”,做强做优主导产业,打造三产融合发展新示范——

  建设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推进八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提升全产业链水平。到2025年,特色装备、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基础化工、医药健康五大工业主导产业,分别超过或接近百亿级规模,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0%以上。培育一批10亿级规模重点企业,助推全省“万千百”工程。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做深食品加工产业,做精化工产业,做优冶金建材产业,做大医药健康产业。

  围绕构建“双带”,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全面落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要求,依托黑土地优势,积极打造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融入“双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释放文化生态资源价值——

  坚持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坚持文化和旅游相融合。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带动历史文化游、黑土乡村游、冰雪生态游,扩大四平旅游影响力,融入全省旅游大环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重点发展黑土乡村游,突出发展冰雪生态旅游,全力做好生态保护修复。

  围绕畅通“双通道”,开辟长平营陆海联运通道,打造融入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区——

  实施“向南开放”战略,为全省内联外扩、通江达海畅通开放通道。打造开放平台,深化对外合作,主动对接京津冀、环渤海等国家战略,全方位招商、多领域合作。建成全国信用示范城市,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打通长平营南下通道,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发挥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强力推动招商引资。

  围绕打造“双基地”,坚持创新和低碳发展并举,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

  牢牢把握创新发展和能源安全主动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全省创新创业高地;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合力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建好“双创”基地和产业孵化器,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支撑,推动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

  提升层次,积蓄“后劲儿”——

  优质项目“大珠小珠落玉盘”

  四平项目建设势头迅猛,不单是“量”的堆叠,更是“质”的提升。2021年,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强势崛起,为发展积蓄强大后劲儿。前三季度,预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9%。

  在规划一体方面,四平编制完成长平一体化发展规划,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年度计划时,与长春超前沟通、主动衔接,推进产业深入融合、互补互促。在园区同建方面,谋划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项目54个,总投资418.3亿元。在产业同兴方面,谋划装备制造、基础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健康等项目76个,总投资715.5亿元。在交通同网方面,谋划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项目46个,总投资338.8亿元。在开放同畅方面,谋划保税中心、开放平台、物流园区等项目19个,总投资197.8亿元。在服务同城方面,谋划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项目43个,总投资186.2亿元。在生态同治方面,谋划生态治理、河流保护修复等项目47个,总投资178.2亿元。

  在“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希望之春,四平集中开复工项目156个,比去年增长80%;总投资166亿元,比去年增长86%;全省排位由去年的第七位提升到第五位,延续了加速迈进的好势头,创造了四平历史上春季开工项目数量最多、投资最大、质量最高、效果最好的佳绩。

  四平把尽早落地开工,作为项目建设的落脚点,扫清障碍、保驾护航,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速建设、加速投运。

  总投资30.1亿元的四平-长春共建汽车产业园项目,总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新建5条道路、科创中心、工业厂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占地37万平方米。2021年3月开工,预计2023年12月投运。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30亿元、税收1.2亿元。

  总投资32亿元的三产融合医药健康绿色食品产业园项目,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政府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企业投资建设生产线。现已有5户企业以轻资产、4户企业以自建方式入驻园区。预计2023年12月建成投运,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税收3亿元。

  总投资24.72亿元的四平市南北河生态修复项目,规划绿地面积4.64平方公里,计划改扩建10处绿地公园、75公里生态林廊、1000亩果林花海,水域面积将成倍增长。预计2022年12月竣工。

  总投资109亿元的北方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项目,占地面积4.4平方公里,起步区占地10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22栋标准化厂房、1栋办公楼、1个农机交易展示中心,以及北迎宾街、慧智街、康平街等3条道路。预计2022年12月建成投运,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1亿元。

  前三季度,全市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58个,较年初计划增加88个,总投资914.8亿元,开复工率达151.8%,居全省第一,数量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四平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主旋律,坚持全民招商、全年招商,实现了“三个突出”。万亩绿色循环富硒农业产业园、伊通特斯蒂小镇等项目成功签约,前三季度预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额167亿元,增长30%。

  突出领导带头。市委书记和市长带头赴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开展招商,新一届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轮流走出去抓招商,加快推动有意向、已签约项目落地,树立了大上项目的鲜明导向。

  突出平台招商。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北方(四平)农机展销会,对接洽谈2611人次,签订合同158个,与一重集团等企业达成项目合作协议18个;“中国·四平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洽谈对接玉米深加工项目13个,总投资45亿元,有力促进了玉米全产业链发展。

  突出延链补链。立足各开发区产业定位,强化“1平方公里”项目承载区建设,山东沃普、北京奥风力威等企业入驻红开区农机产业园,大窑饮品、上海牧鲜谷等企业入驻经开区医药健康食品产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效应初步显现。

  创新服务,织密“保障网”——

  做好项目建设“后半篇文章”

  为破解项目“落不下”“留不住”问题,四平全力做好项目建设“后半篇文章”,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持续优化投资环境,织密项目建设“保障网”。

  提早开展前期工作。积极对接省对口厅局,及时梳理国家、省最新政策信息,研究分析吃透文件精神。建立行业申报资金项目储备库,指导项目单位按申报要求谋划包装项目,提早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办理前期手续,为争取资金做好准备工作。

  加快审批进度。制定《投资项目“五化”服务工作方案》,推进实现“审批流程图表化、审批事项清单化、申报材料模板化、扶持政策手册化、项目服务机制化”。

  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要件,简化技术审查事项。开展网上“不见面”审批,依托工改平台,规范实施在线审批、并联审批。积极开展前期协同服务,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全链条审批时间不超过81个工作日、企业投资项目不超过64个工作日、小型低风险项目不超过17个工作日。

  加强协调推动。制定《项目管理全流程关键节点推进图》,按照项目全生命周期,划分5个阶段26个关键节点,分阶段分节点调度信息、协调服务。依托市县两级项目中心,推进建立“项目中心+行长+企业+统计+招商+债券+经济运行”工作机制,搭建对接服务管理平台,实现项目服务“机制化、数字化、系统化、共享化”。完善“9+X”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制定省、市、县三级问题协调清单,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领办制、代办制”,切实帮助项目单位解决项目难点堵点。今年以来,全市共协调解决项目问题47个,打通了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跟踪项目入库入统——

  及时办理入库。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入库入统工作的通知》,根据项目入库入统要求,指导项目单位在项目前期提早准备立项批复、施工合同等相关要件,开工当月同时申报企业和项目入库。

  建立未入库项目清单。每月梳理开工未入库项目,明确未入库原因,协调推进项目逐一办理入库,确保项目开工3个月内完成入库开始录数。上半年,全市新增入库项目174个,同比增加124个。

  加强指导和培训。发改、统计部门针对项目单位和项目秘书,开展入库入统业务培训,4月、5月全市共计300余人参加入库入统业务培训;深入县区和企业进行推动和指导,详细讲解入库入统流程,明晰项目入库入统条件、报送渠道和时间等,全面提升业务能力。

  梳理小额项目。协调各县(市)区组织乡镇、街道和部门,深挖企业技改、村镇卫生院、校舍建设、环境治理、5G基站、电网改造和中省直部门内部装修改造等小额项目,推动项目依法合规入统,确保颗粒归仓。

  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

  建立“五个一”专班包保机制。针对每一个重大项目建立工作台账,安排一位市级领导每半月召开调度会,指派一个责任部门每周现场踏查服务,落实一名项目秘书每日跟踪服务。

  建立会商协商机制。市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各相关单位根据会议要求,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承诺问题办理时限,并对办理情况跟踪督办。

  建立调度通报机制。市项目中心实行项目动态调度机制,“每日一更新,每周一上报”,定期对5000万元以上谋划项目、开复工项目、“三早”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等进行跟踪调度,按月编制《项目建设专报》,进行通报督导。

  建立督查检查机制。对照工作目标开展督查检查,对优秀地区和部门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宣传,对季度考核末位的地区进行约谈提醒,对领导现场办公会研究决定的事项和任务清单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及时跟踪督办。

  建立考核评比机制。将各县(市)区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绩效管理考评范围,制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办法,根据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三早”项目等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打分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