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 页 通知公告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当前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时间:2015-06-26 14:46:00 来源: 字体大小:

近年来我省紧抓新一轮东北振兴机遇,围绕省委提出的“五大发展”,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双轮”驱动,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突出绿色、创新和转型发展,实施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振兴工程,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四个优势产业发展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和服务业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和进展。2014年,GDP实现13803.8亿元,同比增长6.5%;三次产业比重为11:52.8:36.2,工业占比相对稳定,服务业比重逐年提升;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创历史新高;轻重工业比为30.8:69.2,轻工业比重明显提高。 

一、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我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706.56亿斤,单产940斤/亩,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全省粮食商品率稳定在85%以上。一是突出抓好重大节水工程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收。通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全省中西部新增玉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9万亩,增产粮食40亿斤左右;通过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全省新增和改善水田灌溉面积292万亩,增产粮食15亿斤左右。以上两项节水工程增加农民收入60亿元左右。二是突出抓好基本农田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比重逐年增加。按照《吉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田间工程项目的实施,完善田间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5275万亩。截至2014年底,全省高标准农田已达1923.5万亩。三是突出抓好优势产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提高。加快实施“放心肉”工程,突出抓好5000万头优质安全生猪、1000万头肉牛、1000万只肉羊、5亿只肉鸡和30万头奶牛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优质安全畜禽生产基地2014年猪、牛、羊、禽分别达到2850万头、758万头、770万只和5.7亿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85万吨105万吨和52万吨。深入实施园艺特产业千亿元创业计划、百万亩棚膜蔬菜、人参产业振兴和北药现代化工程2014年园艺特产业总产值1300亿元,同比增长5%。四是突出抓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2;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9800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7%;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20万亩,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24%;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9%。

二、着力推进重点产业改造和转型升级

按照我省打造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和西部生态经济区“一体两翼”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优化重点产业空间布局,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通重点产业关联,进一步巩固壮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重点打造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四大新的支柱产业,全面推进我省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巩固壮大三大支柱产业

——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我省第一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4以上;一汽集团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三位,省属口径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五位。作为我国汽车工业6大产业集聚区之一,我省现拥有整车制造企业7户,省内整车产能220万辆,发动机总成生产能力达到308万台,变速箱产能达到197万台,整车品种共七大类200余种;拥有专用车制造企业28户,生产能力10万辆,车型品种500余种;全省已形成6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零部件配套企业220户,配套产品达4000余种,零部件省内配套率达到49%。2014年,我省整车产销量达到255万辆,汽车工业实现总产值6475.8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7.2%。目前,我省汽车产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产业调整改造、产能挖潜和改革重组,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和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势在必行。一是支持一汽集团优化整车产品结构,调整存量,释放闲置产能,适度增加我省整车产能。加快推进奥迪Q工厂项目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58亿元,整车产能30万辆,计划生产奥迪Q5下一代车型及其衍生车型奥迪Q5XL和奥迪Q3下一代产品及衍生车型等,预计2017年投产,可实现产值1579亿元、税金296亿元和利润178亿元。结合盘活一汽吉林40万辆产能,我省拟在吉林市建设的一汽大众DY经济型轿车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该项目总投资40亿元,整车产能36万辆,主要生产A级三厢、A级两厢和SUV系列产品,计划2015年开工建设,分三期建设,项目投产后,可实现产值270亿元、税金55亿元和利润20亿元。二是调整优化配套结构,进一步提升我省汽车零部件配套水平。根据一汽整车生产需要,发挥一汽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快推进域外零部件本土化,进一步优化省内配套企业产品结构,依托富奥融资平台,鼓励支持配套企业加快对外并购和自主创新,利用多种渠道加强技术合作,提高零部件配套比例,打造自主品牌零部件配套体系,推进我省汽车零部件配套由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车型配套延伸发展。重点推进长春中誉集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年产50万台轿车铝合金发动机缸体、吉林正轩车架公司填补国内空白的100万套高强度汽车扭力梁总成、吉林通用机械百亿元级汽车零部件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和水平。三是整合聚集专用车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用车生产基地。积极推进省级四平专用车基地建设,整合长春和辽宁铁岭两块专用车资源,构建跨区域合作平台和利益平衡机制,高起点推动专用车转型发展。重点发展冷链物流、粮食运输、危化品装载等专用运输车辆,高端消防车、清雪车等城市专用车,公路、铁路、矿山油田建设工程专用车等。目前,我省正组织编制专用车发展规划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结合今年“央企走进吉林”活动,加快推进中航工业集团与四平奋进专用车合作;重点推进一汽专用车、四平奋进与德国史密斯专用车技术合作整车项目前期工作。

——石化产业。石化行业是我省第三支柱、第二税源产业,总体上呈现原料化工特征。我省石化行业内部占比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16.6%,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占8.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64.2%,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占10.7%。从装置生产能力来看,吉林省产能居全国第一的有42.4万吨/年丙烯腈装置,占国内产能的30.5%;36万吨/年苯胺装置,占国内产能的13%;30万吨/年环氧丙烷装置,占国内产能的10.9%;20万吨/甲甲酯装置,占国内产能的35%;3万吨/年甲基异丁基酮装置,占国内产能的32%。此外,58万吨/年ABS装置、11万吨/年环氧乙烷装置、8.5万吨/年乙丙橡胶装置、2.2万吨/年聚异丁烯装置、1.5万吨/年三羟装置生产能力居全国前三。2014年,我省石化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84亿元,同比增长4.4%,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3%。近年来,我省坚持以拉开大化工发展框架为目标,统筹化工上、中、下游物料平衡和协调发展,突出基础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方向,我省化工产业稳步推进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拓展原料路线,发展生物和煤化工。生物化工方面,吉林众鑫12万吨/年生物法环氧乙烷项目2014年建成投产、吉林博海6万吨/年生物法环氧乙烷项目将于年内投产,这两个项目的建成,代表了我省化工原料由石油向生物质转换,拓展原料路线的发展方向;煤化工方面,大安弘泰15万吨煤焦油轻质化利用和双辽天威30万吨电石项目将于年内建成投产,吉煤集团“低价煤洁净化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煤化工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省化工产业摆脱原油资源量不足的束缚。二是推进石化结构调整关键项目。解决石油化工结构不优的问题,推进吉林石化原油二次加工能力提升项目,解决炼油一、二次加工能力不匹配问题;推进吉林石化30万吨合成氨“油改煤”项目,降低ABS、聚丙烯酰胺、化纤等产品生产成本;推进甲醇制烯烃项目,增产乙烯、丙烯原料,带动下游产品发展。以上3个重点项目,估算投资140亿元,可形成产值160亿元,并带动环氧丙烷、乙烯深加工等产业发展,是我省石化结构升级的关键项目。三是打造环氧丙烷等特色产业链。吉神化工30万吨/年环氧丙烷项目2014年建成投产,占国内产能的10.9%;与其配套的聚源化工40万吨/年聚醚多元醇项目将于年内建成投产,目前,我省正在谋划结合现有苯胺产能建设MDI项目,以汽车和建筑保温应用为重点打造聚氨酯产业链,预计整个产业链可实现700亿产值。四是推进园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吉林化工园区为载体,推进化工企业入园发展,补充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调整升级园区产业结构,林德制氢项目、赢创双氧水项目顺利投产,北京化工大学、吉林大学药学院、长春应化所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开工建设。

——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第二大支柱产业,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食品工业完成产值4376.32亿元,同比增长4.6%,占全部工业的18.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75.33%,食品制造业占9.5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占11.53%,烟草制品业占3.58%。实现工业增加值1136.31亿元,增长3.4%,占全部工业的17.5%。玉米深加工转化能力1244万吨,居全国第二位;赖氨酸生产能力80万吨,居世界首位;矿泉水生产能力410万吨、肉牛屠宰加工能力100万头、燃料乙醇生产能力60万吨、玉米食用酒精生产能力199万吨、人参种植和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单厂80万升啤酒生产能力,全国第三位;速冻米面食品18.2万吨、冷冻饮品36万吨,居全国第四位;碳酸饮料79.5万吨、鲜冷藏冻肉127.7万吨,居全国第五位。目前,我省正全面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现代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和仓储物流配送等三次产业配套联动,统筹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转型和高端化发展。一是推动产品质量升级。实施“健康米”、“放心肉”工程,从产品标准、食品安全、产业化水平、品牌效应等方面提升我省稻米加工、猪、牛、羊、禽加工水平。我省培育发展的查干湖绿色弱碱大米、东福大荒地有机米、皓月清真牛肉、麒鸣清真羊肉、精气神有机黑山猪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二是扶持发展龙头企业。2013年,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7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94户,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有35户,超50亿元有11户,超百亿元有4户,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行业带动作用逐年增强。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吉林省酒精集团兼并重组,提高酒精行业集中度;推动大成西环城路搬迁改造,核准了大成西环城路生产基地20万吨/年麦芽糖浆及3万吨/年麦芽糊精、10万吨玉米变性淀粉、20万吨赖氨酸三个搬迁改造项目。是推进新产品研发建设。延伸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支持L-乳酸、异山梨醇、聚乳酸、生物法环氧乙烷项目研发生产,长春大成3000吨异山梨醇中试项目投产,吉林众鑫12万吨生物法环氧乙烷竣工投产,中粮3万吨聚乳酸、长春宸泰1万吨聚乳酸项目开工建设。统筹推进食品工业向安全、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协调卫生、质监、农业等部门研究制定具有吉林特色的安全、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准;用“吉林标准”改造提升现有食品生产企业,加快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步伐;协调农畜部门应用“吉林标准”改造提升现有种养殖业,提高食品工业源头安全水平和“绿色有机比”。

(二)打造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四大新的支柱产业

——医药健康产业。我省医药健康产业以中成药、生物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为主,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医疗健康服务业占比快速提升。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背景下,全省医药健康产业保持着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势头,年均增速近30%。2014年全省医药健康产业经济规模达到3230.3亿元,同比增长39.6%,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健康产业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687.7亿元,同比增长18.7%,占全省规上工业的7.3%;全省医药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850.1亿元,占全省当年GDP的6.2%,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502.3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7%,医药健康产业已经发展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目前,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医药健康支柱产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突出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种和大集聚区的培育,增强产业竞争优势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三大主导板块”,积极做大生物健康材料与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制药检测仪器与设备、医药商业与流通、医疗健康与服务“五大潜力板块”。一是促进产业集聚。依托通化、长春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加快推进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敖东工业园区、长春迪瑞医用体外诊断设备产业园区、四环制药注射用脑苷肌肽等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修正集团、四环药业等省内骨干医药企业加速对省内中小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壮大企业规模。是大力推进人参等中药材大品种开发。在全省20余个县(市)建立了46个中药材GAP基地,已有人参等5个品种9个GAP基地通过国家认证,数量居全国前列。卫生部批准我省为人工种植人参食品试点省、人工种植人参为新资源食品。是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了吉林省科技大市场和8个省级医药中试中心,以及抚松万良人参市场等中药材交易中心,加强技术资源市场化和成果中试熟化。重点支持了新药创制、大品种二次开发等项目。2008年以来,已有十味香鹿胶囊等90个新药取得生产批号,一类新药伪人参皂苷GQ等100余个新药正在开展临床研究。未来将重点支持单克隆抗体阿达木等10个重磅大药创制,加快七叶通脉胶囊100个未来3年能够上市的新产品研发。

     ——装备制造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是我省最具发展的潜力的产业之一,“十二五”以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长客股份是亚洲最大的高速轨道车生产企业,每小时380公里动车组制造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生产各类铁路客车30000辆城规车辆7000辆,分别占全国运营车辆的44%55%麦达斯铝业生产的轨道客车大部件占全国60%市场份额。同时,我省航天航空装备、智能装备、农业机械、换热设备、电力电气设备、能源装备、工程机械、基础配套装备等行业产业基础较好,具有超百亿级培养潜力。2014年我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07.6亿元,同比增长9.9%,占我省工业总产值的9.3%;实现增加值600.3亿元,占全省当年GDP的4.3%。目前我省可批量生产各门类装备制造产品超过2000种,拥有一批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我省以“打造高端、提升传统、培育特色、强化基础”为主线,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支柱产业的意见,围绕轨道交通关键技术产业化、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产业化、新能源(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产业化等重点方向,着力着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占星升级。一是巩固轨道客车优势地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下线,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华信集团城轨配套园、源轨道车体材料深加工、地铁牵引配件、动车组零部件等项目年内建成投产,长春轨道交通产业园、长客动车组检维修基地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提升高速动车组、城轨客车生产和检修能力,带动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配套发展。二是推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全省建设8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0个省级特色装备工业产业园区。8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内有规上企业304户,产值比重占全行业的35%。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研发能力最强的轨道客车制造基地。四平换热器产业园区现有108户换热器企业,已成为国内集中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换热设备产业基地,国内占有率超过15%。三是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现代农业机械等现代装备制造业四平联合收割机、辽河玉米播种机、洮北农机园、颐民宝生物质能源设备等项目年内建成投产;东方捕获机器人、北方化工灌装机器人、牧神农机改扩建等加快建设。

——旅游产业。2014年我省旅游总收入实现1846.8亿元,同比增长25%;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2亿人次,同比增长17.1%;分别比全国增速高出14和7.1个百分点。近年来,我省以打造“一带一路”吉林旅游版为发展目标,以项目引领、投资拉动,促进消费和产品质提升,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意见》,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旅游产业快读发展。一是提高旅游服务设施和接待水平。万科松花湖国际度假区、长影旧址博物馆投入运营;吉林漫江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延吉梦都美综合度假村、白城市军事文化产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敦化六鼎山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春北湖湿地公园等34家景区被评定为4A级景区;新增5星级饭店1家,4星级以下饭店12家。完成了86个3A级以上景区的道路标识建设;吸引航空公司在夏秋航季增加运力投入、开辟新航线。二是积极支持并鼓励各地发展旅游新业态。长白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一汽等工业旅游产品进入市场,长影旧址博物馆开发文博与旅游融合新产品;水上旅游、慢行旅游、营地旅游等新业态产品开发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体系。通化市引进广东长鹿集团拟投资80亿元开发长鹿国际休闲游博园,引进长白山咸键资源股份公司拟投资50亿元开发通用航空产业园区;桦甸市引进无锡灵山集团拟投资100亿元开发旅游综合体项目。

——建筑产业。2014年,全省建筑业完成产值2521亿元,同比增长15%。一是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建筑支柱产业的意见》,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在长春、吉林两市开展试点工作。二是培育骨干企业集群。通过建立重点扶持企业名录,突破常规支持重点建筑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企业优先参与本地国有资金投资项目投标;实行“优质优先、优质优价”政策,激发企业创优的积极性,激励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全省共有建筑业企业3630户,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30户,前60户企业合计产值占年总产值比重为38.9%,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和产业特点的骨干民营企业集群。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2014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大环境下,我省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992亿元,增长6.9%,超过GDP增速0.4个百分点,超过二产增速0.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6.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服务业继续平稳运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879.92亿元,增长8.4%,分别高于GDP和二产增速2.6和3.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9%,高于上年同期3.3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进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十大重点行业发展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7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稳步推进服务业剥离工作。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吉林市东北亚农产品交易集聚区、中机(长春)物流科技园等17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初具规模, 2014年,实现收入141亿元,利税13亿元左右,入驻企业3292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重庆路步行街、临河街特色商业街、长春远达家居街、吉林时尚百货购物街等特色街区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促进了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新空间。2014年,企业非主营业务剥离加快推进,全省317户企业完成了企业剥离非主营业务工作,剥离后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有所增加,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我省预计新增地税收入8亿元左右,平均税负下降8%左右,企业利润明显增加,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现代物流业。2014年,现代物流业继续保持良性发展势头,物流业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物流业增加值实现818.1亿元,同比增长7.5%。5A和4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到30个,比上年增加6个。全省重点调度的25个在建物流园区加快推进建设,中机(长春)物流科技园、香江物流园、吉林市东北亚农产品物流园区等11个物流园区已部分投入运营,入驻企业共2458户。物流运作模式创新取得成效,截止2014年,全省开展甩挂运输的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共有30户,开辟甩挂运输线路55条,试点企业节省车辆购置费、燃油费、二次装卸转运费等费用总计17035万元。快递业务发展较快,2014年,全省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3.06亿元,同比增长49.26%,全省共有快递许可企业220家,分支机构642个,我省快递企业服务网络已覆盖到全省9个市、州及40个县(市)。

——信息技术服务业。2014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297.5亿元,同比增长18.3%,软件业务收入实现380亿元,同比增长20%,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有线、无线等方式,实现了全省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到100%,全省4G网络已覆盖城市、县城和镇,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19.4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1627万户。软件产业发展推动力量增强,截止目前,全省累计认定软件企业564家,登记备案软件产品1849个,全省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60家。物联网应用取得进展,辽源智慧水务IDC管理、寰旗卫星导航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服务等6个项目列入国家物联网区域试点示范项目。全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较快。2014年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4.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7%;执行金额21.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77%。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84家,从业人员1.86万人。全省实际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企业55家,数量较上年增长25%。

——金融业。2014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67.28亿元,增长15.7%。积极吸引域外金融机构浦发银行、兴业银行、韩亚银行等19家国内外银行进驻我省农村金融服务日趋完善,全省行政村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2.2%。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有已开业村镇银行38家;全省60个县(市、区)有43个成立了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梨树、东丰等29个县(市、区)开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共为农户发放21956笔、金额10亿元贷款。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全省累计批准开业小额贷款公司755家,注册资本金216.8亿元。金融服务集聚载体稳步推进,长春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建设,金融对接服务业能力逐步提升。证券经营机构数量和交易量迅速增加,2014年,吉林辖区新增证券公司分公司10家、证券营业部12家,交易总额同比增长近60%。保险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23.86%,保费增速在全国排名第5位。

——文化产业。2014年,吉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52.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长影世纪城、吉广传媒、净月潭等一批知名文化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有效提升全省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全省现有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8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家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吉林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显著。吉林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入驻企业236家,全年实现产值超过20亿元,累计获得自主知识产权202项,被文化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十五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知和国际动漫产业园,年产值都在10亿元以上。长春市被中宣部、科技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长白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成功上市,长白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由万达集团牵头投资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正式投入运营。

——科技服务业。2014年,科技服务业在产业规模、服务能力、服务手段等方面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研发设计载体建设取得成效,目前,全省共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30个(其中国家级14个),涵盖了9大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27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和一批市州级企业研发机构为基础的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全省54个省级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咨询和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围绕高新领域、农业领域、医药领域组建17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全省共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9家,累计孵化企业3528家。围绕化工新材料、生物资源利用、药物开发等领域启动建设了20个省级中试中心。我省拥有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吉林化工园区大学科技园、长春工业大学科技园、延边大学科技园等7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10家。技术市场服务业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吉林省科技大市场初步建成,“一厅一网一库”三大主体建设工作全部结束,为技术交易各方提供交流交易、整合共享、融资孵化、对接服务。

——电子商务2014年,吉林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859.272亿元,同比增长42.93%,增速超过31.37%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数量达到1872个,同比增长43.78%,其中,从事企业间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数量562家,从事网络零售服务企业数量1310家,带动直接就业人数达到76.287万人,同比增长38.1%。目前,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注册企业17000余家。农业电子商务成功打造“吉林模式”。在网注册农村用户240万户,农资销售会员企业500家,农产品销售会员企业2000家,累计实现农资交易额达4亿元。以淘宝网为例,淘宝特色中国·吉林馆成交单数456万件,成交额2.74亿元;淘宝吉林大米馆浏览量成交额697万元,销售大米607吨。汽车B2B电子商务成为全省“航母”,注册会员企业超过10000家,年交易额超300亿元。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惠民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线用户达300万;吉林省烟草公司的新商盟网,年交易额达170万元;长白工坊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销售长白山货,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跨境电子商务顺利推进。“长白山国际参茸网”等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势头良好,“吉林电子口岸”和“吉林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启动建设。

——养老和家庭服务业。截至2014年底,全省各类养老机构总计1731个,比上年增加68个。床位总数达到13.5万张,比上年增加1.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1张,比上年提高1.3张,高于全国25.43张的平均水平,列居全国第8位。家庭服务业明星企业迅速崛起。“吉林大姐”、“吉林小棉袄”、“通化日盛”、“松原丽洁”、“长春英杰”等一批“五星级”家庭服务企业被国家评为“百强企业”和全国知名品牌。目前,全省共有6户家庭服务企业进入全国百强、76户进入全国千户。品牌企业的效应对其他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提高了整个行业的品质和层级。

——商贸流通业。商贸流通业稳中有进,2014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0.90亿元,同比增长12.1%。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网工程”,网点已覆盖全省80%的乡镇,50%的行政村,带动城乡劳动力就业10万人;落实乡镇商贸中心、蔬菜直营店、农产品批发市场等57个项目,打造跨区域和反季节农产品产销衔接链条。连锁经营发展迅速,神农大药房、永红大药房等 9个总部,已发展201家连锁店,四平李连贵餐饮连锁店分在全国23个省市达到241家。长春市共同配送示范工程有效推进,20家企业铺设网点已达到18000多个,形成了共同配送体系建设的网络雏形。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迅速,其中,长春市认定41个城市综合体中,竣工10个,完成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吉林市欧亚商业综合体、财富广场、神华万利广场、中东新生活广场等4个投入运营,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四平万达城市综合体现已完成投资22.9亿元。

——房地产业。2014年,房地产市场稳中趋缓。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42.25亿元,增长1.7%,商品房销售面积实现1581.7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6%。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顺利,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22.8万套(不含农村危房),开工率101.5%,保障性住房大量投入使用,有效地增加了住房供应总量,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吉林佳和集团年产50万平方米预制构件的产业化园区正在申报住宅产业化基地;吉林省建设集团东丰住宅产业化基地,总投资3亿元,其中2.2万平方米钢结构厂房完成主体施工。中建八局承建的7.8万平方米一汽装配式停车楼工程是全国首例全预制装配式停车楼,目前主体结构已吊装完成90%,为住宅产业化应用提供示范效应。

 四、加快培育发展九大战略新兴产业

    201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达到47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9.8%。光电子、汽车电子、先进复合材料、新型结构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技术优势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我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碳纤维产业基地风电是国家七大千万千瓦风电产业基地之一。以生物制造、生物农业、医药健康、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九大产业为主体,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重大应用试点示范、重大自主创新平台等五个层面,稳步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一是推动重大创新项目产业化动实施了生物制造产业高端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振兴等九大专项计划,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生物基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20项创新发展工程,细胞工厂生物制药技术、有机电致发光技术、热冲压成型技术、T300级碳纤维生产技术等已经实现产业化;康宁杰瑞阿达木单抗、中科光电基于余辉技术的LED照明产品产业化、“一网全城”、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示范等100个重大项目正在推进。二是创建产业集聚区结合国家有关精神和开发区转型升级需要,启动了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创建工作。出台了指导意见,组织了专家评审,确认了长春净月高新技术开发区、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20家单位为我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健康、生物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为主体的产业架构。三是培育骨干企业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先的骨干企业,掌握了生物、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领域一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启明信息公司是国内软件五十强企业,车载信息系统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吉林华微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器件设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四是发展生物质经济吉林省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年可收集生物质资源总量达到9400万吨,其中秸秆资源4400万吨,稻壳资源250万吨,林业剩余物400多万吨,畜禽粪便4000多万吨,城乡生活垃圾760万吨。立足推动生物质经济发展,我省编制出台了《吉林省发展生物质经济实施方案》,谋划了百万吨聚乳酸产业延伸、生物基化工醇替代等“十大工程 ”200个重点项目。出台了《吉林省禁止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盒规定》,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施“禁塑令”的省份。目前,我省已拥有秸秆制糖、秸秆制丁醇、秸秆造纸、生物天然气等国内领先的产业化技术,中粮集团年产3万吨聚乳酸原料及3万吨制品项目已开工建设,吉林新天龙与国外合作年产8万吨纤维素乙醇项目已完成商务谈判,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取得重要进展,具备向高端化发展的生产技术和产业基础。近年来,我省生物质资源高端化利用示范积极推进向国家上报了《生物质资源高端化利用产业发展规划》组织长春市编制了《生物基材料制品应用示范实施方案》,并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五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围绕卫星技术、汽车、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吉林一号”卫星及产业化项目立足卫星组网模式,拓展商用领域,预计项目总投资67.1亿元,完成52颗视频卫星和8颗推扫卫星,共计60颗星的运营,预计到可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结合长春国家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建设,加快动力电池及成组、电机、电控、整车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提升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尽快形成稳定的批量生产能力;立足一汽研究中心技术优势,率先发展互联网智能汽车,做大做强汽车电子产业,推动电力电子产品高端化发展。加快发展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产业化生产能力和应用水平,加速聚乳酸、二氧化碳基塑料、聚酰亚胺等新材料产业化,深入研究和推进异戊橡胶、丁基橡胶等特种橡胶产业化。加快发展稀土镁合金、高品质铝合金、羰基金属等新型金属材料。

五、培育发展特色资源产业

我省特色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主要分布在县域、山区、林下,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长白山区域矿泉水资源日允许开采量27.6万吨,年允许开采总量8300万吨,居全国首位。人参种植面积5000公顷,产量2万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85%。硅藻土资源储量3.4亿吨,品质居国际前列。油页岩预测资源储量3000亿吨,已探明资源储量1085亿吨,居全国第一位,折合页岩油45亿吨。2014年全省特色资源产业产值2342.5亿元,同比增长44.5%。围绕精深加工和高端化发展,实施了特色资源提升计划,积极推进矿泉水、人参、硅藻土、油页岩等特色资源产业发展。一是出台了长白山区域矿泉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和实施意见,重点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特色资源产业园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2014年恒大200万吨、泉阳泉40万吨、农夫山泉81.6万吨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瓶(桶)饮用瓶装水完成产值90亿元,累计生产683万吨,其中矿泉水179.7万吨二是推进人参产业振兴工程,人参进入新资源食品目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鲜参价格连续几年大幅增长2014年鲜参产量1.8万吨,价格达到178元/公斤;人参产业完成产值404.5亿元,同比增长39%。三是重点推进有资源优势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吉恩镍业镍金属量2万吨/年、1万吨电解镍扩能改造、2000吨/年羰基镍粉,吉林大黑山钼业公司2万吨/日采选技术改造项目、5000吨/年钼酸铵项目,天安镁业5万吨/年镁颗粒材料、高性能镁棒材、镁压铸件系列产品等项目建设。四是高起点推进非金属矿山资源开发利用。白山鑫霖硅业5万吨/年等离子法超纯球形二氧化硅微粉项目,临江盼盼100万张/年硅藻土保温阻燃制品及3500吨环保建筑饰材项目建成投产。五是推进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汪清龙腾能源形成集开采、炼油、发电、建材为一体的产业链。吉林众诚油页岩开发公司与吉林大学联合开发的原位压裂化学干馏法和TS-A法地下原位转化提取页岩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松原扶余区块原理性试验获得成功,正在长春农安区块进行场地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