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去年以来,莒县立足实际,探索建立电商扶贫服务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产业支撑体系、电商带贫体系、行政推进体系五大体系,推动了电商扶贫发展,带动了更多的贫困户借“网”脱贫。
一、建立健全电商扶贫服务体系
健全的服务网络是电商扶贫的基础。莒县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商扶贫服务网络,搭建了电商扶贫的交易平台。
(一)建立县域农村电商服务中心
在县城驻地建立了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村级服务站的开发建设、培训和管理,负责全县农副产品、工艺品等特色及品牌产品集中化推广和销售。目前中心已入驻42家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涵盖粮、油、茶、菌、奶、蜜、果、酒以及部分剪纸、服装、书画等312种品类。同时,县级服务中心下设物流分拣中心、电商孵化基地、电商培训基地,集物流分拣、电商孵化、电商培训为一体,全方位为农村电商提供服务。
(二)建立乡镇电商服务站
在各乡镇驻地建立乡镇电商服务站,主要负责培训电商人才、提供创业服务、进行产品展示等,让群众更直观的了解电商,激发群众“触网”经营的热情。阎庄镇投资60余万元建设了莒县第一家农村电商镇级创业孵化基地——阎庄镇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基地总面积1500㎡,挂牌成立了“阎庄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办公室”、“阎庄镇淘宝产业协会”、“众创空间”党支部等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淘宝商户搭建创业平台,无偿提供办公交流、产品展示、信息培训等服务,让创业者实现“零条件”入驻。目前已有10家村淘店铺、淘宝商户入驻孵化基地。
(三)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点
依托农村超市、村委会闲置房屋等,在村级设立电商服务点,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解决了农村电商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莒县先后在峤山、库山、碁山、洛河、龙山、寨里河等乡镇贫困村设立村淘服务站、京东合作点16处,招募淘帮手5人。在贫困村打造村淘3.0模式的农村服务站点,村淘2.0“创业时代”升级为3.0“服务时代”。目前,全县已建设村淘服务站82个,发展淘帮手82名,52个村淘服务站开通“旺农贷”业务,发放助农资金110万元。
二、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
电商人才是开展电商扶贫的关键。电商人才,既是电商扶贫的操作者,又是电商知识的传播者、农村电商发展的带头人。培养一支庞大的电商人才队伍,是增强电商扶贫的活力所在。
(一)建立培训信息档案
为提高培训的精准度和覆盖面,各乡镇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村干部等的电商培训需求进行统计摸底,建立起培训需求档案。对没有培训需求的贫困村,由村两委推荐1名信息员参加培训,确保为每个贫困村培养至少1名电商技术人员。阎庄镇通过挨家挨户走访的方式,对有培训愿望的进行统计,对适合发展电商的贫困户,耐心为他们讲解电商政策知识,动员他们积极参加电商培训。通过摸底,建立了360余人的电商培训信息档案,其中贫困人口37名。
(二)建立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
县贸易办牵头,联系协调县人社局、市农业学校、日照职业技术学校、黄海培训中心等单位,抽调熟悉电商扶贫政策和电商专业优秀技术人才35名,建立了县级电商扶贫培训师资库。各乡镇组织培训时,由县贸易办根据培训需要统筹安排培训教师。同时,在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和有条件的村设立电商培训教室,配备远程教育电脑、投影仪、多功能教学用机等教学设施,作为主要培训基地。闫庄镇渚汀社区在包联单位的帮扶下,成立了电商信息服务中心,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视频云系统“海康云”信息平台、产品体验店和电商培训教室。信息服务中心能够动态展现全镇淘宝店铺的销售业绩、产品详情,展示地方土特产、县内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等优质商品,使教学更生动直观。果庄乡青龙峪村协调市、县两个包联单位各出资1万元,由临沂大学捐赠40台电脑,建设了农村电子商务中心平台。
(三)实施差异化培训
对有电脑基础知识的,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照“培训+实践”的方式,在集中理论培训后,学员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动手能力,自行在人才孵化中心开店试运行,或在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实践,由培训老师现场指导,直到能够独立操作。每个培训教师在培训结束时,均要留下联系电话,方便学员后续学习咨询。对没有电脑基础知识、但有培训愿望的贫困人口,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由第一书记或村干部帮助选择一名指导老师,从学习电脑打字、电脑操作开始,进行“一对一”指导培训。去年以来,阎庄镇累计培训170人,其中专门针对贫困学生、贫困残疾人开展了2期集中培训,针对不方便集体学习的5个贫困户采用“一对一”的培训模式,确保较好的培训效果。目前,全镇已有12人实现电商就业或创业,有4人办理了人社局的小额贴息贷款。
三、建立健全产业支撑体系
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是电商发展的关键。各乡镇注重指导鼓励贫困村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一)发展规模化产业
传统电商扶贫主要是通过从贫困户手中收购农产品代卖为主,从贫困户手中零散收购的产品往往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市场竞争力。阎庄镇渚汀村通过创新“电商+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化产业,提升产品竞争力。成立了“绿天使生态果蔬合作社”,流转土地240亩,规划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80个,发展规模化蔬菜产业,统一化生产、加工和电商销售,有效解决了网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合作社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或吸纳贫困人口到基地务工,实现了电商与贫困户脱贫的紧密结合。
(二)发展品牌化产业
品牌能够赢得市场竞争力。各乡镇注重引导贫困村打造培育特色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品质、产品附加价值和知名度,激发自我发展内力。峤山镇古乍石村有上百年的种植石竹茶的历史,因此,该村确定了发展以石竹茶为主导,大姜、小米、板栗等其他农产品为辅,做大规模、做出特色、做强品牌。申请注册了“石银山”商品商标,定制了葫芦式包装盒、包装袋,大大提高了石竹茶的品牌度和影响力。龙山镇北上涧村蜜桃种植面积较大,品质优良。去年,该村进行“北上涧蜜桃”绿色认证,注册商标,设计包装、标示,并通过电商进行销售,实现了3万多斤的电商销售成果。
(三)发展标准化产业
坚持标准化产业模式是提高网销产品品质的根本保证。从贫困户手中收购的产品往往不能直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需要进一步对产品进行标准化的加工、包装,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在严把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渚汀村成立了小村庄股份有限公司,对本村大米进行精细研发和打造包装,注册“忧乐谷”春小米、大米等杂粮商标,实现了农产品网络直接销售。
四、建立健全电商带贫体系
带动脱贫是电商扶贫的根本。莒县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与扶贫开发的深度融合,建立了多种电商脱贫模式。
(一)建立就业带贫模式
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产品加工、物流、包装企业的落地,这些企业优先吸纳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就业,帮助这部分贫困户实现脱贫。阎庄镇创业孵化基地吸纳7名贫困人口就业,根据年龄及个人特点,分别从事前台、仓库看管、保洁、物流打包等工作,并借助人社局精准扶贫就业创业补助政策,与贫困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养老保险,每月发放基础底薪900元。镇电商产业园“新常态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营在即,可解决就业20余人,主要吸收贫困人口就业。
(二)建立创业带贫模式
扶持有能力、有创业愿望的贫困人口开办网店,实现创业脱贫。峤山镇古扎石村贫困人口林庆礼,身患肺肿瘤,术后失去劳动力,对网络一无所知。在第一书记的引导下,从学习打字开始,利用3个月的时间,自己创建了淘宝店铺,将自家和邻里群众种植的大姜、板栗、花生,通过电商销售出去。自去年11月份开始,4个月的销售额达3200余元。阎庄镇肖家屯村“肖大哥”因挖掘机锅炉爆炸烫伤致残,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无法外出务工,巨额医药费外加缺乏经济来源致使其家庭陷入困境。自开展电商扶贫以来,肖大哥积极参加培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镇创业孵化中心建立了自己的淘宝店,产品销量不断增加,今年以来淘宝店铺月收入达4000元。
(三)建立网销带贫模式
贫困户农产品常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原因,难以转化为群众收入。利用电商平台帮助销售农产品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增产不增收问题。峤山镇古乍石村对贫困户种植的农产品,以高于市场价0.5-1元的价格收购,统一进行再加工、包装,然后通过电商销售出去,实现线上销售、线下扶贫。从2016年8月份开始,该村累计销售大姜20000斤、小米15000斤、板栗10000斤、芋头8000斤等,日均出单60余单,销售额达30余万。其中,收购81个贫困户的各类农产品43040斤,共计增收24082元,使贫困户不仅找到了销路,而且每户平均增收300元。
(四)建立产业带贫模式
电商销售的快速发展,需要给网店提供源源不断的网销产品,从而带动了网销产品的产业发展。在网销产品产业发展中,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或参与就业分红,实现脱贫。阎庄镇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摸索出一条“生产—加工—销售”的电商销售模式,由于销售环节的发展,带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给更多的贫困户提供了增收脱贫机会。去年以来,闫庄镇为满足小米网销需求,先后在碁山镇天成寨、峤山镇南涧村建立谷子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实现小米的产业化生产。在产业化生产中,贫困户通过土地或者劳动力参与分红。今年,将在碁山镇和安庄镇进行成片红薯种植,然后进行深加工,打造“薯来薯往”系列产品。
五、建立健全行政推进体系
电商扶贫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推动。莒县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包联帮扶、政策扶持、宣传引导,推动了电商扶贫的深入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了县电商扶贫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小组,负责全县电子商务扶贫的政策制定、协调指导、工作推进、检查督促。成立了县电子商务协会,形成政府、协会、驻村工作队共同推进电商扶贫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包联帮扶
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是推进电商扶贫的重要力量。莒县将推进电商扶贫作为包联帮扶的重要任务来部署、考核,提高了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抓电商扶贫的积极主动性。驻峤山镇古扎石村第一书记钟翠娟积极争引农村淘宝项目,主动对接阿里巴巴“千县万村”村淘计划、京东“千县燎原”计划及苏宁易购行动计划,在村内设立村淘服务站和电商人才孵化中心。同时,组织返乡青年、有志创业人员参加电商培训。先后开展电商人才培训3期,培训人员100余人次。目前已形成一个五人创业团队,开设淘宝网店11家。
(三)加强政策扶持
各乡镇为引导鼓励电商扶贫发展,探索出台了一系列电商扶贫优惠政策。阎庄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电商技能培训打造魅力淘宝镇考核办法》,落实具体创业培训补助政策:凡是参加培训后成功在网络平台实名注册,且保持2个月以上活跃度的,可获得500元创业扶持;年销售收入20000元以上的,可获得1000元创业扶持;镇电子商务企业及淘宝商户在天猫上注册的旺铺,一次性奖励2000元,拥有注册商标的一次性奖励3000元。
(四)加强宣传引导
电商扶贫有一个被认识的过程。只有宣传好电商扶贫的政策及典型案例,才能引导更多的贫困村、贫困户参与电商扶贫。莒县依托莒县门户网、莒县特产网、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电商扶贫权威信息,推广典型案例,通报工作进展,赢得了各界关注、支持和参与。组织开展了“电商进村”创业宣讲,宣传电商扶贫的好典型、好经验,为贫困户树立好榜样、小目标,激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创业信心和内生动力,引导了更多的贫困户“想参与”。去年,全县共开展“电商进村”创业宣讲71场次,挖掘宣传电商扶贫人物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