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在整个欧洲经济整体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并不出色的后发小国,芬兰依靠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几次走出经济困境并持续保持了强劲的国家竞争力,成为少数几个仍然保持经济增长并维持三A主权债务信用评级的国家。芬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芬兰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对芬兰新兴产业带动产业转型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全面介绍。现将《芬兰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附上,供参考。
芬兰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芬兰是一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小国,1/4的国土面积地处北极圈以内,除森林以外没有值得一提的自然资源。但是依靠不断创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富裕,富有活力的创新型国家。2011年芬兰人均GDP达到4.88万美元,排名世界第12高于美国。同时芬兰在经济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90年代的苏联解体和目前的欧债危机都对芬兰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芬兰通过不断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始终将国家竞争力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在2011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芬兰排名第4,并曾在2003-2005年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芬兰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体系建设无疑是成功的,本文将对芬兰产业结构和创新体系历史变化进行分别梳理,探索打造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够对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所借鉴。
一、产业的成功转型
二战前芬兰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1917年建国时75%的出口额来自于林业。二战以后的经济重建及初期工业化也是依赖于森林资源及相关产品发展的推动。到1970年代末,芬兰已经打造起包括木材加工、造纸和纸浆、造纸机械等一整套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森林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要支撑的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原材料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例从1960年代初的40%下降到1970年代末的不足20%,农村人口比重也从1950年的67.7%下降到1980年40.2%。基本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但是这一套依靠自然资源的,以投入为主要增长源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在1970年代末期逐渐达到了极限。工业化初步完成后,芬兰国内开始面临通货膨胀和工资过快上涨的压力。加上芬兰本土的能源绝大多数依赖进口,1973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对芬兰经济造成很大冲击。这就使得芬兰的经济增长模式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走到了岔路口。
1980年代初芬兰政府确定了推动经济结构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领先和出口导向型发展的战略。并选择当时芬兰在世界上相对领先的电信业着手进行开发。为了推动电信产业的发展,在环境方面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电信法、数据法、商务电子通信法、电子签名法和信息社会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逐步完全开放了电信市场。在技术方面实施了半导体技术发展计划(1982-1986)和微电子技术发展计划(1987-1991),同时率先采用了一批先进技术,如1978年就开始采用数字电话交换机。第一个在欧洲采用了电传技术,1979年成为北欧第一个采用光纤电缆的国家,1980年电话网实现了全部自动化。在企业方面对于大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例如1980年代初政府对诺基亚的政府采购被认为对诺基亚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且在1980年代末期又推动了以提高电子企业的竞争能力为目的、面向企业技术难题、并由诺基亚为主导和管理者的“芬兰电子设计和制造工程计划”(ESV)。这样到1980年代末芬兰基本上奠定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的基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开始快速成长。
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导致芬兰经济受到重创,1991-1994三年间经济持续负增长,GDP累计下滑10%。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却在迅速增长,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的百分比从7.2%提高到了13.1%。这就进一步坚定了芬兰政府整合传统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决心,成为芬兰最终完成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创新为驱动,大幅度带动了高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国家持续推动技术标准的提升,1992年,芬兰拥有了世界上第一个GSM商业网络,1999年,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放3G牌照的国家。在整个体系的带动下,1990年1999年的10年间,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增长了15倍,诺基亚成为世界顶级企业。至此芬兰基本完成了华丽转身,从一个资源依赖型国家转变为依靠创新的知识经济国家。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科技泡沫的破裂,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电信产业的潜力在不断下降,芬兰又将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列为战略性发展的新兴产业。新能源方面目前芬兰电力生产中的31.7%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为17.0%),31.5%来自于核能,在生物质能利用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节能环保方面政府每年对创新投入的40%投入到清洁技术中,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全球清洁技术创新指数排名中,芬兰位列第四。近两年尽管诺基亚公司陷入了困境,但是以开发“愤怒的小鸟”的Rovio公司为代表的新型的创意产业又开始崛起。在欧债危机的不利背景下,目前芬兰是欧洲少数几个仍然保持经济增长并维持三A主权债务信用评级的国家。
二、芬兰国家创新体系的演进
芬兰的国家创新体系大致从1970年代末伴随着经济转型才开始逐步建设的,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可以划分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是加大对教育和R&D的投入。当时经济转型提高了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在整个1970年代芬兰大学数量快速增加,高等院校的入学率从1971年的13.1%提高到1981年的了31.8%,到1989年更是突破了40%。同时加大对R&D的投入其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981年的1.2%,增加到1985年的1.6%,到1991年达到了2%以上。
第二通过组织创新建立了创新基础平台。1983年,为了加强对企业技术发展的支持和管理,在贸工部下成立了国家技术局;1987年,在原科学政策理事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由总理任主席、成员包括各部部长以及各行业代表的科学技术政策理事会。这两个机构前者直接为公共研究和开发提供资助,而后者是芬兰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战略性行为主体。两者日后成为芬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依托奥鲁大学成立了奥鲁科学园。科学园是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及技术转让的区域,除了推动产学研结合以外,还以发展更多科技型小企业、扩大就业、繁荣经济等为目标,也兼具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业园、风险投资等功能,成为芬兰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三是推动重点产业,主要是电信业的发展,其主要措施在前面已有叙述。通过这一阶段额度建设,芬兰基本上奠定了创新型国家的制度框架和组织平台,可以认为是芬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萌芽时期。
19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使得芬兰进一步认清创新的重要性,芬兰的创新体系建设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这一阶段是创新体系的成型阶段。1990年芬兰成为第一个接受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国家,将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列为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
第一继续加大对R&D和教育的投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1980年代加大对R&D投入至今,芬兰的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稳步增长,1991年突破2%,1999年突破3%,到2010年达到了3.8%的水平,在世界所有国家中仅次于以色列排名世界第二。同时从1991年芬兰开始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技术学院。与学术研究导向的大学不同,技术学院主要是职业导向,以培养具有高级技能的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推动了芬兰高等院校入学率的持续提高,到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93.7%,排名世界第四。到2009年芬兰教育公共开支总额占GDP的比例达到6.8%,进入了世界前15名。
第二推进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推行OSKE(专长知识中心计划)计划。为了弥补科学园要素简单整合的不足,进一步发挥科学园的作用,从1994年开始,芬兰开始实施OSKE计划。即利用各科学园的区位优势,集中行业内的技术、商务及咨询专家,将各个科学园打造成地方优势产业集群。建立产业专家技能中心,除了针对产业内企业发展各种技术难题进行服务外,还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与商业拓展技术,推动芬兰产业发展。通过中长期基础的不断推进和区域集群的形成,芬兰国家创新体系到21世纪初逐渐成形。
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应对新的挑战,芬兰对于创新政策还在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完善期。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从2007年开始执行芬兰创新网络(FinNode)计划。FinNode是由芬兰国家技术局、芬兰国家贸促会、芬兰国家科学院、芬兰国家研发基金、芬兰技术研究中心组成的一个公共的和非营利性的团体,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集聚全球的科技创新战略资源为芬兰所用,同时也使芬兰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得以产业化。目前FinNode在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都有自己的网络。在新的世纪,芬兰不满足于创新在全国范围的推进而是将视野放到了全球,引导创新的国际化。保持芬兰国家创新能力产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三、几点启示
通过对芬兰产业和创新体系发展的梳理,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几点启示:
第一、经济危机孕育着经济转型的时机。
芬兰能够顺利实现经济转型与1970年代石油危机和19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方面经济危机下原有主导产业的不振会迫使整个社会下定转型的决心,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优异表现在危机时也更容易脱颖而出。
第二、基础投入要持之以恒。
芬兰对于教育和R&D的数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投入使得这个国家的基础创新能力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即使短时间内现有产业遇到困难,只要基础能力在,也会很快寻找到新的出路。就像现在诺基亚没有跟上智能手机的潮流,但是以“愤怒的小鸟”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又开始涌现。
第三、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多方参与。
芬兰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教育科研机构为支撑;由科学与技术政策理事会决定战略方向;国家技术局和国家研究发展基金两家独立机构作为主要主体支持创新。形成网络化的国家创新体系。这种产业与科学的联系是芬兰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关键优势。
同时决定战略方向的科学与技术政策理事会直接由总理组织,并由总理亲自主持理事会会议。理事会成员包括8个主要部长(教育部长和贸易与产业部长担任副主席)、芬兰10所大学的最高层代表(校长和顶尖研究者)、产业界、科学院、国家技术局、雇主和雇员组织的最高层代表。这种全面的代表性才能保证战略的正确性和可执行性。
第四、聚焦新兴产业,聚焦重点产业。
芬兰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对于新的主导产业的选择有两大原则:第一关注新兴产业。无论是电子信息产业还是后来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芬兰对产业的选择始终是集中于当时的新兴产业。第二关注重点产业。芬兰进行产业选择没有普遍撒网,而是根据本国特点和产业特征选择少数重点产业集中发展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摘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出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观察》2013年第1期(总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