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技术工作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宋刚在全省高技术产业工作对接会上的总结讲话
时间:2014-07-01 10:55:00 来源: 字体大小:

  

  我谈一下我的认识,一是为什么开这个会,二是怎么贯彻这个会。

  首先,为什么开这个会?八项规定以后,会议确实应该减少,我很反对开会,尤其反对开形式主义的会,没有内容的会干脆别开。昨天他们给我介绍会议内容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是把很多东西拿出来。其实这个会应该放在去年年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现在为什么又要开?我想说两点。从宏观上讲,形势变了,从微观上讲,方法变了。

  从宏观上讲,形势变了。可能大家都有感觉,今年的经济极其低迷,国家报的是7.4吉林省1-4月份的工业是5.61-5月份是5.8。在这种大形势下,怎么出手?怎么改变?怎么来做?国家也很着急,我们也很着急,通过这段时间报项目的形式,大家可能都看出来了,原来报项目不紧不慢,一拉拉好长时间,报上来后审又审,报到国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批下来。现在这两天都是连续下文件,而且都是预通知,正式文件还在写着呢,先预通知你,赶快把项目弄起来。这是国家已经着急了,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给大家做通报,不给大家做指导,我们就失职了,所以这个会从宏观上讲必须要开。国家有微刺激政策,微刺激也是刺激,而且这个微已经不微了。所谓用猛药还是用小药,关键看这个人病的状态,是小孩给他用药稍微多一点就大了,但老人病的很重了,用小孩5倍的量也不见得能缓过来。所谓的微刺激是相对于我们这个病才下的药,怕一下就下过了,但现在前期是下来很多,下来这么多钱往哪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科研平台都是方向,所以今天开这个会,从宏观上讲,形势变了,国家要拿出一笔钱来,而我们也要用钱,那么我们怎么抓?这个钱怎么用?要跟大家做个通报。

  从微观上讲,方法变了。现在国家和全国各地都在改方法。原来也不切块,按项目报国家,审批以后再核准,核准以后再把项目下来,周期很长,过程很长,寻租成本很高。每个地区都在做本子,都在报项目,上去不一定能不能成,成了以后钱不一定什么时候到位。有些项目报的时候企业在建,建完以后市场环境不好又停了,停了以后企业快死了,项目钱才下来。国家发现这个问题后方法也在改变,现在就是编筐。为什么现在好多地方在争试点,好多地方看着试点无动于衷?可能是对这个概念没有理清,现在国家编个大筐,像信息惠民试点和电子商务试点,编好筐以后,项目你自己装,装好以后在你这筐里,国家给予补贴,那筐外就不行了。所以为什么说通化要建医药,长吉要建生物制造,就是把你们更多的装在这个大筐里,这两个市的项目就更能往里装了。不积极、不知道、不了解、不采取的那没办法,你没有筐怎么装?怎么补贴你?项目怎么弄?现在省里的专项也要这么去做,所以从微观上讲,方法变了。我们要给大家说一下,将来你们市长、县长、书记跑来又找我说你们这个项目很重要,要往里装,那你们已经在筐外了,可能回过来要批评你们,当时弄筐的时候怎么不积极争取拎个筐回去啊?今天这个会要不开我们就失职了,但今天这个会开了,那你们再来找或者你们不积极争取,那是你们的责任。

  其次,如何贯彻好这个会?一是回去后要向主要领导汇报,包括系统内的委领导要通报,为什么要开这个会,开这个会是怎么回事,你可以提几个关键点,现在形势变成什么样子了,国家投资转移成什么样了,现在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变化,方式上出现哪些变化,方向有哪些,九大方向,二十工程,八个重点,咱们能做哪个,国家编的帽子有哪些,咱们能顶哪些,这些都要向委领导,更要向行政主管领导甚至向一把手汇报。我发现好几次了,开会的时候人全都到了,等我们再说事的时候又找我来说,我们当时不知道,要是不知道现在你们本人就有责任了,所以说要贯彻落实好这个会,大家回去要做个通报,无论是谁,哪一级的,向自己的领导,向主管领导,甚至于向市长、县长做通报,找个机会说一说,这个很关键。不要费了半天劲,又跑我办公室来说这个说那个,没有意义,事已经过去了。

  二是要吃透政策。这一年多,无论是国家,还是咱们省有很多新政策,可能在座的好多人都不太知道,就说禁塑令有多少人知道?知道它的内容吗?禁塑令会对我们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些产业,原来开发区的主任,出去招商人家都不理,就一纸禁塑令,现在坐在屋里,门槛都要被踏破了,以前盖了厂房放了多少年没人租,现在厂房不够了要重新盖,就是因为禁塑令。所以我说要吃透关键性的政策,一般国家出的政策就几个点,把几个点抠出来,把几个关键政策抠出来就行了。就发展生物质产业来说,现在在全省财政这么困难的条件下,在合并专项的条件下,单独立了一个亿的生物质专项,你们知道这个东西吗?了解吗?手里有项目吗?指导方法已经下去了,你们看看这个政策方向,手里有没有现成的项目?现在符不符合这个方向?能不能支持本地区发展?所以我说要吃透政策、看透政策,到底有哪些政策可以用到我们地方上,可以怎么使用。就是刚才说的编筐、顶帽子,原来好多人不愿意顶帽子,像吉林市顶的帽子最多,得益也最大,光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就拿到将近20亿。现在大家把编筐的方法吃透,把往里装项目的方法也要吃透,那么怎么编筐怎么装,不行的话大家一块商量,我们也是新学,看看怎么把这事做好。

  三是要摸清底数。所谓摸清底数,就是大家一定要清楚自己这个地区到底什么强,什么相对强,强在哪些企业身上。市里不如省里,县里不如市里,一级不如一级不行。县里在一线,里面有什么项目应该是最清楚的,一共巴掌大点的地方,挨个捋就行;市里也是,到省里这级你们要跟我们汇合。现在经常出现底数不清、方向不清、做法不清,做的好多东西都是形式主义,编一大堆东西口号很响,提的要求也很高,最后什么都落不下去,或者说你要发展的东西还不如人家不做的,人家已经发展的很好了。所以要摸清底数,摸清自己的底数,摸清别人的底数。我要办医药,那谁的医药更好?我要办粮食加工,那谁的粮食加工更好?现在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全省33个,重合的很多,找一个有相对优势的去申报,可能更容易成功。相对优势来自哪儿,就来自于底数,我有什么样的资源,有什么样的企业,别人那都没有,你提出来这事可能就成了。你没提觉得你那发展,但是相对人家差距很大,那底数怎么弄?通过调研我发现一些事,就我们了解的一些企业情况,县、市可能还不太清楚,这个情况就有点倒置,我是希望你们给我们提供新鲜的信息,企业的信息,底数的信息,而我们围绕这个信息去做政策,去向国家争取政策,所有涉及到我分管的专项,只要申报,我都亲自到场,亲自给国家做工作,但就怕工作做不到位,做不到位就是我们信息不对称,我了解的、国家了解的和咱们企业真正的实际情况不对称。

  四是拿出工作思路和规划。在摸清底数、吃透政策的基础上,要拿出一定的工作思路和规划,这个规划不是虚的,不是漫无边际的,不是空的,不是无原则的,一定是扎扎实实的项目,扎扎实实的园区,扎扎实实的方向。一定要拿出这些东西,拿出这些东西就有项目落在那,就知道这个项目应该怎么走,这个项目在哪个方向上,在哪个筐里,我们就知道这个筐怎么编,这个方向怎么弄。这个具体的地区规划、地区的发展思路要靠大家来做。娄处长刚才已经讲了很多很细的业务,那么根据这些业务,根据各地的情况,编出思路,编出规划,这些思路、规划咱们可以交流。因为政策资源是有限的,怎么给大家使用这些政策资源,怎么使用的更好,能不能见到效果,需要根据地区的思路和规划结合全省的整体考虑。刚才说高耗能,高耗能怎么发展?跟全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怎么结合?能耗上不去,电就出不去,这是个悖论,两个扣死了,能耗越上不去,电越不让发,电越不发整个产业基础越死,这块怎么解扣,大家一定要去想,拿出思路来,怎么干大家一定要清楚。

  五是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我来吉林快两年了,感觉到吉林人很好,很朴实,也很老实,但是恰恰是在方法创新上不愿意迈出第一步,特别不愿意走第一下,就是什么东西传统,什么东西不出风险,什么东西因循守旧,就按什么东西来,反正自己没责任。但是我觉得,总这样考虑可能跟全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所以在方式方法上一定要创新。我来以后工作上大家有些感觉,可能我做的也不太对,有时也有点担惊受怕,觉得有些事是不是做过了。我举一个例子,国家申报的项目,等我们发下去再拿上来,我再去调研的时候发现,这个企业这个项目更好,怎么上次报的时候没有?后来再一问,我们的文件就在发改委体系内循环,省发改委给市发改委,市发改委给县发改委,或者省发改委直接给县发改委,所有文件在委系统内转一圈,企业不知道,因为企业本身对政策没有了解,我们对企业也不太了解,企业看这个项目可能觉得适合,但可能觉得跟国家政策离的很远就不碰了,发改委不太了解这个企业,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可能有熟人的,一打招呼你这个企业行不行,这个项目就变成了这些企业的,我们更想支持的企业没有上来,出现这种问题。这就是工作方法,我们拿文件指导文件是没有错误的,但是最终效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所以我给娄处长做了一个规定,先在省内划重点企业,以后文件下到市、县以后,我文件直接下到企业,前提是我觉得你能干这事。各地、市是不是也都可以去参考一下,改进一下方法,把等他来报变为催他报,要件不够我去帮你弄,把坐在屋里让他求你,变为我们去求他。我觉得这是方式方法问题,当然创新方法还有很多,大家能不能改进一下。

  六是抓落实,抠进度,搞验收。无论是国家的还是省里的,各地多多少少都落过项目,要抓落实。不是说这个项目支持了,帽子扣上了,筐编好了,这事就完了,要抓落实。当时我们编这个筐,国家给这个项目的时候怎么答应的,怎么说的,咱们按月或按季度抓落实,抠进度,看看进度到底在哪儿,卡在哪儿,卡在什么刃儿上,能不能解决,因为过了半年你再回来追,可能追都追不回来,这事就落下了,影响以后的项目申报。现在有几个项目,不是高技术方面的,落实不下去,弄的我焦头烂额,甚至要影响到吉林省再向国家申报项目。进度始终抠不上去,怎么办?吉林省再报,国家不让报了,你们前面进度还没完成呢,该抓落实的没抓呢。前头国家补助四百万,后面可能要补几千万,所以要搞验收,国家在花钱的过程中,对项目管理会更严,大家在抓落实的过程中,程序一定要合理、合法,力保验收。项目有问题不怕,有问题只要不在我们身上出现,我们自己在里头没有责任,项目有问题我们抽回来,报回国家。我们工作扎扎实实,一板一眼,绝对没有事。你说这个项目就不行,只要当时没有弄虚作假,或者弄虚作假不是我们干的,企业在骗,企业在弄,我们在审核过程中他们提供了虚假材料,虚假材料又有虚假证明,那我们没有责任,项目出问题了,我们把他抠回来给国家还回去就完了,但是一定要把验收的过程、责任、程序弄合理、弄合法,履行好我们的责任,这个工作一定能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