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 页 通知公告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运行
谋求持久发展破解瓶颈制约 助推集安市人参产业实现新跨越
时间:2016-06-29 13:59:00 来源: 字体大小:

  人参被誉为群药之首百草之王,在中药、保健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人参药食同源,用人参泡酒、炖鸡在民间广为食用。集安人参的种植历史已有440余年,是全国重要的人参产区,其人参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吉林省的四分之一,加强对人参产业的深入研究和指导必将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情况 

    (一)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人参质量监管网络,大力推行良种繁育、绿色人参和西洋参、非林地栽参及林下山参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严格执行GAP和绿色人参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开展品种选育、测土栽参、技能培训、生产监管等措施推动人参标准化种植。人参新品种集美康美1新开河1益盛汉参1先后通过审定。目前,全市测土栽参实现全覆盖,已建成良种繁育基地100万平方米(在建74万平方米),人参、西洋参留存面积稳定在470万平方米,其中人参270万平方米、西洋参200万平方米;非林地人参面积630万平方米,其中人参380万平方米、西洋参250万平方米;林下参面积稳定在10005万平方米,人参GAP生产面积332万平方米,人参标准化生产率达到70%以上。集安市人参质量稳步提升,在2015年全省人参质量检测中,抽检样品全部合格。 

    (二)加工能力初具规模。集安市现有以人参为原料的人参加工企业123户,其中规模以上人参加工企业21户,通化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户(宏兴参业、永德参业、吉聚参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户(益盛药业、康美新开河),人参加工能力可达15000吨。现已开发出人参医药、人参食品保健品、人参化妆品3大领域440余种产品,实现了根(模压红参、生脉注射液、参灵鱼胶液、人参茶、红参茶等)、茎叶(心悦胶囊)、花(参花油肤水、参花精华液等化妆品)、果(振源胶囊)的全株开发利用。2015年,全市共加工人参6000吨,其中粗加工约占60%,精深加工约占20%,精深加工比例与全省持平。 

    (三)销售网络日臻完善。集安市坚持将规范和完善人参交易市场和销售网络作为促进人参流通的着力点。清河人参交易市场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山参交易市场,被国家药监局评为全国十大中药材市场。康美新开河和益盛药业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康美新开河在全国设立了27家一级经销商、118家二级分销商,年销售新开河人参189吨;益盛药业在北京设立了营销策划中心,在30个省市设立了营销网络,合作医院3000余家、合作公司1500余家,生脉注射液、振源胶囊单品种年销售额均超过2亿元(其中振源胶囊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宏兴参业、吉聚参业、益铖参业等较大的人参加工企业,产品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建立门面店,介绍展销集安人参系列产品。长青参业的人参根、茎、叶皂苷提取,则在英、法等欧美国家有固定的客户,产品通过外贸直接销往欧美国家。 

    (四)新技术拓宽产业前景。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栽培技术改良及产品研发。集安人参研究所 “农田栽参” 复式棚项目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康美新开河公司人参防潮造型加工机理获得国家级及省级科技进步奖。益盛药业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人参果间体RE、人参二醇组、心悦胶囊、振源胶囊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及转化项目。此外,还申报糖、茶、含片、饮料等24种人参新资源食品,为人参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二、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集安市地处北纬40°52′ 41°35′,东经125°45′126°30′之间,位于吉林省的最南部,东南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带。有效积温3142℃,年平均气温6.5℃,降水量947mm,无霜期150,可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吉林小江南之美誉。集安区域内,土壤以灰棕壤为主,理化性状好,富含氮、磷、钾、有机质及锌、硼、锰、铁、钼、铜等各种微量元素,土壤通透性好,保水保肥,非常适宜边条人参的生长发育,是其他人参栽培地区所不具备的客观条件。集安人参以质优、形美、皂苷含量高而著称,以边条参为原料的新开河红参质量可与韩国高丽参媲美。 

    (二)深远厚重的文化底蕴。集安人参生产发展历史悠久,高句丽时期就有关于集安人参的记载,梁代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中也有高句丽人作《人参赞》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求我,椴树相寻的记载。据此推断,集安人参的发展历史至少应该有1600—1700年。集安人参从单纯的野生物种发展到人工培育种植,直到规模生产经营,迄今已有4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集安是人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参茸故里中国人参之乡之美誉。 

    (三)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等重大战略措施。制定了《野山参分等质量》、《移山参分等质量》、《园参分等质量》等标准,这些质量标准的建立为规范人参品质提供了依据,也为人参检测,特别是与国际标准衔接提供了保障。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和吉林省人参产业振兴工程的实施,集安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人参产业推进组,统筹布局、强化措施,推动人参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科研、生产、加工、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人参产业格局。 

    (四)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集安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品牌优势,同时区内还拥有林蛙、刺五加、山葡萄等一系列属于健康元素的资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将为整个人参品牌建设产生助力,对人参产业进行整体的开发和包装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对人参品牌的建设和宣传十分有利。 

    三、制约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 

    虽然,集安市的人参产业依托优势资源,基本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种植格局无序,人参质量不稳定。在人参种植方面,仍以个体农户为主,管理方式千差万别,人参质量往往有很大差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和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传统的以毁林栽种的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而集安市的非林地栽参处于起步阶段,非林地栽参对技术和资金要求较高,机械化、肥料和技术是进入非林地栽参领域的壁垒,目前只有康美大地参业、益盛药业等少数几家企业具备非林地栽参的技术和能力。 

    (二)加工工艺粗糙,产品附加值低。集安市人参加工业中个体工商业户约占65%,个体工商业户及部分小微企业的加工方式粗放,设备简陋原始,在技术、设备和人才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产品大都为原药材或粗加工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高新产品极少,附加值低。2015年全市人参加工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仅4户,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4419万元,仅占全市人参加工企业费用支出的6.5%。科技投入不足,研究和开发能力薄弱,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企业设备老化,改造更新能力有限,制约着集安人参产业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三)产业化程度低,强势品牌缺位。尽管近年来集安市人参产业的集中度在逐步提高,但仍然处于整合初期,长期以来形成小散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全市进入人参领域的企业90%在加工、包装等方面均落后,企业规模效益差,整个产业呈粗放型的发展态势;在品牌方面,尽管吉林长白山区的人参名声响,集安拥有新开河人参知名品牌,但是却没有能在国际上进行抗衡的大品牌。而在韩国,政府长期支持人参产业发展,从土壤到种植到加工到品牌,无一不坚持着品质至上的原则,从而打造了正官庄的国际知名品牌。大品牌骨干企业缺失致使相当一部分企业只能依附于强势品牌。人参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竞争力弱,仍然是制约着集安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产品开发薄弱,资源优势尚未凸现。人参自古以来就是药食同源植物,从国际上看,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把人参作为食品应用,特别是韩国人参绝大多数通过食品形式消费。由于2002 年卫生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人参被列在《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将人参局限于保健品使用范围,曾一度将以人参为原料的食品几乎消失殆尽。虽然卫生部 2012829日发布公告,正式批准人工种植人参为新资源食品,允许进入食品,可以进入到百姓的餐桌和饮料中,但是集安市在食品饮料、生活用品等人参产品的开发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参的资源优势还不明显。现阶段集安市的人参产品主要有三大类: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其余均作为初级加工产品销售,还没有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的方向 

    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要围绕建设全国最大人参产业城市这一目标,把握人参质量人参文化两条主线,坚持林下参、林地参和非林地参统筹发展,力争在管理体制、资金投入、产品研发、文化宣传上实现新突破,实现从人参产品质量、人参产品科技含量、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人参品牌影响力、人参产业综合效益等多方面的提高。 

    (一)实现规范化种植,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人参种植要依据宜参地资源承载能力,不断优化参业种植结构,确定适度发展规模,倡导入林下田,大力发展林下山参和非林地栽参,把有限的宜参林地用于发展边条参,以保护集安边条参品种优势。要积极推进标准化种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出资、出技术、出标准,农户种植的方法,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力争解决农残超标、参地轮作和高效低残留农药筛选等尖端课题,全面实现人参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建立生产联合体,实行集中连片规模种植,严格限制和逐步取缔小、散、乱、差的种植生产,实现人参生产种植从传统的无序扩大规模、粗放管理,迅速转向适度规模、规范管理和提高质量上来。 

    (二)坚持加工精深化,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人参产业专业人才发展战略,鼓励企业与各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交流与合作,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要把人参加工业的重点放在做强骨干企业、生产终端产品上,以益盛药业、康美新开河等企业的国家、省级技术中心为基础,打造人参产业研发基地,重点推进人参产业园区的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加大人参终端产品开发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的跃升。 

    (三)打造人参产业文化,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强化对人参文化的创意,在现有宣传集安人参品质的同时继续挖掘整理人参文化,通过动漫、演艺、影视和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现集安人参文化成果。积极普及人参消费知识,倡导正确消费理念,尽快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集安人参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新开河益盛两大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优势,提高集安人参的国内外知名度。逐步建立以直销为主的市场营销网络,提高销售利润,防止制假售假。选择部分产品质量高、信誉好的企业,加入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特许经营试点,提高集安人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强人参产品多元化开发,实现人参消费力提升。人参允许进入食品,这对于扩大人参的消费力和增强市场的容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积极组织具备条件的企业投入人工种植人参食品的研发和生产(如做含片、冲剂、面包、糖果等多种形式),并尽快形成规模,打开市场。同时进一步加大人参产品在美容、美发、特色餐饮、旅游商品等领域的开发力度,扩大新的消费阶层,不断拓展人参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集安市人参产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