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 页 通知公告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运行
上半年吉林市工业运行稳中有升
时间:2016-08-25 14:02:00 来源: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等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工业领域定向精准调控政策,上半年,全市工业显示出向好的增长态势,运行总体平稳、效益提升。 

  一、工业运行特点

  (一)工业生产逐步趋稳。

  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69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为去年以来的增长最高点;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94.3亿元,可比增长6.6%,高于全省6.1%、全国6%的平均水平。纵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轨迹,在年初走低之后,近二个月呈现上升的走势。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5年,吉林市规模工业增速较为平稳,基本围绕6%的增幅上下浮动,今年一季度有所回落,进入5月份以后,逐步升高。1-5月份增长5.8%,1-6月份增长6.6%,与年初相比提高4.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缓中趋稳,稳中有升。

  吉林市工业的回升,一是重点产品价格回升:近三个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从95.3提升到96.1;二是吉化因素拉动:吉化去年检修降低基数170亿元,同时今年原油价格偏低,化工产品盈利空间增大,化工产品生产增长;三是康乃尔药业、龙山有机硅、博大生化、恒达金型等民营工业拉动;四是森雅R7新车、化纤长丝新生产线投产等大项目拉动。

  (二)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利润增加。

  2016年1-5月份,吉林市规模工业实现利润5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利18.6亿元,增长53.9%。在全市1068户规模工业企业中,有969户企业实现盈利,盈利企业盈利额为74.6亿元;有99户企业亏损,亏损企业亏损额21.5亿元,亏损面为9.3%。其中:中油吉林石化实现利润10.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扭亏增盈19亿元。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12%,高于上年1.7%的水平。

  (三)十大行业八升二降。

  上半年,全市八大行业产值保持增长,两大行业下降,但降幅收窄。其中,石化行业增长3.6%,能源行业增长5.3%;医药健康行业增长11.1%,机械加工与制造业增长7.5%;汽车及配件制造业增长7.5%;电子行业增长10.8%;建材业增长11.4%;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增长7.5%。冶金和轻纺两大行业降幅明显收窄,由一季度分别下降27.1%和6.2%,收窄至下降14.1%和0.2%。

  集中在新兴优势产业或终端消费品产业的八个增长行业共增加产值85.6亿元,拉动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增长5.2个百分点;冶金、轻纺两个下降行业共减少了产值24.3亿元。

  从十大行业发展走势看,各行业发展特点明显。以中油吉化为代表的石化行业自2015年初到今年4月份一直呈现下降走势,从今年5月份开始止跌回升,上半年产值增长3.6%,虽然比全市平均增速低0.2个百分点,但作为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24.1%的支柱产业,由同比下降转为同比增长,为全市工业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以康乃尔药业、北沙制药为代表的医药健康行业增长11.1%,高于全市7.3个百分点;以华微电子为代表的电子行业增长10.8%,高于全市7个百分点;以一汽轻型、万丰奥威为代表的汽车及配件制造增长7.5%,高于全市3.7个百分点;以森东电力、昊宇电气为代表的机械加工与制造增长7.5%,高于全市3.7个百分点。

  (四)重点企业产值降幅明显收窄,对全市工业下拉作用减弱。

  2016年上半年,占吉林市规模工业总产值41%的百户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694.2亿元,同比下降0.3 %,比今年一季度减少了12.6个百分点,降幅明显收窄。上半年,百户重点企业中产值增长的有56户,累计完成产值547.3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增长较大的主要有医药健康行业中的康乃尔药业增长16.1%、北沙制药增长9.4%,汽车及配件制造业中的一汽轻型增长11.3%、万丰奥威增长15.9%,电子行业中的华微电子增长18.8%。

  

 

  重点监测的30户企业上半年累计完成产值463.5亿元,同比下降2.4%,与一季度下降的17.4%相比,降幅明显收窄;上半年,5户重点企业(吉化、铁合金、炭素、一汽轻型、化纤)累计完成产值280亿元,同比增长1.6%,与一季度下降的16.5%相比,也明显好转。主要原因是中油吉化产值大幅提升带来的。上半年,中油吉化累计完成产值232.9亿元,同比增长3.5%,一季度其产值下降15%。总体看,虽然百户、30户、5户企业的产值增速不及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增长3.8%的水平,但都比一季度有明显好转,表明重点企业对全市工业的下拉作用减弱,支撑作用增强。

  (五)部分产品价格回升,产量增加。

  在全市调度的30种重点产品中,产品价格6升19降3平。价格上升的主要产品有:咖啡因增长12.0%、黄金增长8.1%、自来水增长2.0%、钢材增长8%、环氧丙琓增长13.7%。价格下降的主要产品有:柴油下降31.5%、汽油下降22.9%、合成橡胶下降31.8%、丙烯腈下降12.0%、化学纤维下降12.7%、铁精粉下降30.4%、硫酸镍下降18.5%、电极下降17.8%、铁合金下降24.7%、无缝钢管下降29.9%。

  在30种重点产品中,生产量17升13降。产品产量增加的主要有:中油吉化的汽油增长40.1%、ABS增长31.5%、乙烯增长28.7%、电极增长6.2%、化学纤维增长15.6%、黄金增长32.7%、发电量增长24.1%、咖啡因增长18%。

  产量下降的产品主要有:铁合金下降70.7%、钼精粉下降91.3%、无缝钢管下降45.5%、原煤下降41.5%、苯胺下降11%。

  

 

  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行业分化特征明显。

  伴随着结构调整的持续深入,吉林市工业内部结构调整逐步加快。从高耗能、高技术、机械加工及制造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看,高耗能行业产值比重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上半年,高耗能行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8%,低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高技术、机械加工及制造业产值比重则呈现出小幅度、稳步提高的趋势。其中:高技术行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9%,高于上年同期0.3个百分点;机械加工及制造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2.4%,高于上年同期 0.4个百分点。

  从产值增速上看,行业分化特征日趋明显。一是高技术、机械加工及制造业的产值增速始终高于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平均增长水平;高耗能行业的产值增速则始终低于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平均增长水平(如下图)。二是高技术、机械加工及制造业产值增速整体呈现出加快趋势。上半年,高技术行业产值增长10%,机械加工及制造业的产值增长7.5%,均好于全市规模工业同比增长3.8%的平均水平。从近两年来的运行曲线看,高技术行业和机械加工及制造业的产值均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对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提高。

  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555亿元,同比增长7.3%,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模工业3.5个百分点,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对全市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提高。

  (三)民营工业加快发展,比重不断提升。

  上半年,全市民营规模工业完成产值1217.8亿元,同比增长5.7 %,比一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比全市规模工业平均增速快1.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增长3.9个百分点。近几年来,国内经济需求不足、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全市民营工业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民营工业增速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力也在减弱,但从今年上半年的增速看,民营工业开始回升,由一季度的增长0.2%提高到上半年的增长5.7%,拉动全市规模工业3.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逐步提升。民营工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70.9%,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72%,比重不断提升。

  (四)县(市)区工业竞相发展,区域协调性稳步提高。

  上半年,全市各县(市)区中,除昌邑、龙潭两个区的工业产值同比下降外,其余县(市)区工业产值均为增长趋势。其中:经开同比增长11.5%,船营同比增长11.0%,永吉同比增长11.1%。高新同比增长9.2%,丰满同比增长8%。两个下降的区中昌邑区产值降幅最大,下降了19.0%、龙潭下降1.3%。在产值增长的县(市)区中,经开、永吉、船营、高新、丰满、舒兰、蛟河等县(市)区的规模工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风向标指标向好发展。

  (一)工业税收、工业贷款同比增长。

  上半年,全市工业税收实现85.2亿元,同比增长5.7%。从工业税收行业看,采矿业下降29.6 %,制造业增长7.1%,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下降0.2%。由数据可以看出,制造业税收的较高增长带来了全市工业税收的增长。

  上半年,全市工业贷款余额574亿元,同比增加30.9亿元,增长5.7%。

  (二)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降幅收窄。

  上半年,全市工业用电量为50.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8%,比一季度减少了3.7个百分点。其中:百户重点工业用电量为37.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2%,占全市工业用电量的73.2%。用电量降幅收窄也是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的结果。

  上半年,全市铁路货运量480万吨,同比下降9.9%,比一季度的下降17.8%减少了7.9个百分点。铁路货运量虽然仍为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与一季度相比,明显收窄。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也是造成铁路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四、工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重点企业经营困难。

  1-6月份,吉林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6.1,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连续50个月下降;工业购进价格指数为86.0,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工业出厂价格指数中: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了17.2、13.9、7.9个百分点。同时,这三大行业也是吉林市工业中占比较大、产值下降幅度相对较高的行业,对全市规模工业总量、增速影响较大。

  从吉林市重点调度的3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产量下降的产品集中在冶金、能源、汽车等产能过剩行业上。在这30种产品中,原煤、铁合金、合成橡胶、硫酸镍、苯胺等8种产品是量、价齐降,严重影响了重点产品的产值增长。

  重点企业中铁合金、炭素厂两户企业依然受市场需求不足、资金紧张、重组等因素影响,开工率明显不足。上半年铁合金产值下降66.1%;炭素厂产值下降40.9%;一汽轻型车厂整车产量仍为减少趋势,产品价格、市场占有率都不高,计划8月份将停产检修,下半年产值还将受到影响;上半年,化纤集团各种规格的产品产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但由于腈纶、长丝等主要产品价格的下降,依然导致了企业产值同比增长不高,仅为3.2%。

  (二)工业增长动力不足。

  上半年,吉林市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7.8%、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下降9.9%。虽然这二项指标的降幅有所收窄,但仍处于同比下降的状态,表明全市工业增长动力不足。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0%,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预示着当前国内经济一些积极的变化有所显现。而对比吉林市工业生产低速徘徊的状况,表现出吉林市工业结构不优、增长乏力、相对滞后的特征。

  (三)资金流动较弱、三项费用高、资产贡献能力差。

  今年前5个月,吉林市规模工业利润虽保持了增长,但从资金的流动性和费用指标上看,仍存在问题。一是资金的流动较弱,前5个月,吉林市规模工业两项资金(应收账款、产成品库存)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29.8%,高于上年同期4.2个百分点,其中:应收账款占比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产成品占比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市场需求的疲软、产品竞争力的不强带来了工业企业资金周转的缓慢,流动较弱。二是费用较高,前5个月,吉林市规模工业每百元收入中的成本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而吉林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却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其原因主要是三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比重较高。前5个月,吉林市规模工业三项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0.7%,高于全省9.8%的平均水平。

  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1-5月份,吉林市规模工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6.2%,与标准值10.7%相比低4.5个百分点,表明吉林市工业本月资产获利能力较低。

  (四)新的增长动力体量小,支撑力不强。

  上半年,吉林市高技术、机械加工及制造业产值虽然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这二大新兴行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不足20%,与吉林市传统工业比较,高技术、机械加工及制造业等新兴企业的发展仍然不足,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

  总体看,吉林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部分重点行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挑战、企业增效压力持续加大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全市工业运行后期下行压力仍较大,稳增长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