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江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评审,正式被列入首批东北地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规划,成为全省被列入规划的3个地区之一,也是通化市惟一被列入规划的地区。
据介绍,《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政策举措的意见》出台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各相关部门单位多方联动、密切配合,迅速编制完成了《通化市二道江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实施方案》。该工程计划分三年实施,每年将得到中央财政1亿元左右的项目资金支持。此次申报的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共谋划7大类61个项目,总投资113.43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平台项目共32项,总投资30.17亿元。2014年已申报燃气管网改造项目、集中供热管网改造项目、二次供水管网改造项目、五道江北山接续替代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道路改造工程等7个国家专项资金项目,总投资6.08亿元。
二道江区煤炭开采已有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投巨资在此兴建通化矿务局五道江煤矿、铁厂洗煤厂、通化市煤矿等国、省、市营煤矿和煤炭加工企业。1985年二道江区成立,“依钢建区、依煤建镇”是该区的最大特征。1993年二道江区被列为全国200个重点采煤县(区)之一。高峰时煤矿数量达500多家,年产量达到360万吨,累计开采量9600万吨,上世纪90年代初煤炭产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高达95%。二道江区也是吉林省的钢铁基地。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依托二道江区及周边的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建设了通化钢铁厂,已累计生产钢8297万吨、铁8233万吨,2013年全区钢产量417万吨、铁产量426万吨。同时,围绕通钢兴建了原辅材料供应、下游产品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一大批围钢关联企业。围钢企业产值曾一度占到全区工业产值的80%以上。2001年以来,由于资源枯竭,剩余可利用煤炭储量已不足300万吨,区内众多煤炭开采和加工企业相继破产倒闭,到2013年全区煤炭产量已骤降到25.3万吨,目前全区出现了煤炭阶段性的零开采。受煤炭资源枯竭和围钢产业效益下滑的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
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自2011年二道江区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以来,在充分利用国家、省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区委、区政府科学谋划、不等不靠、乘势而上、自加压力,强力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加大自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独立工矿区综合改造搬迁工作。三年来,二道江区重点实施了工矿棚户区改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业企业改造搬迁、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接续替代产业等建设工程,已累计投入资金80余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0亿元。先后实施了主城区部分燃气管网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厂工程;维修改建了11所中小学校,新建了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投入近5亿元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搭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平台;组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一期示范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7767万元,治理面积2.2平方公里,整理土地2700多亩;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124.4万平方米,解决24979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这些工程和项目的实施,搭建了产业发展的平台,提高了民生质量,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为二道江区独立工矿区的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在国家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的大潮中,二道江区紧紧抓住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的有利契机,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筑牢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产业格局的构建基础,努力把二道江区打造成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样板区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的示范区。
区里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发改、经济、财政、住建、民政等24个部门为成员的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和解决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作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按照“科学规划,有序推进;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创新模式,增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以推进。2014-2016年,计划利用三年时间,通过集中实施方案中确定的7大类61个项目,努力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二道江独立工矿区实现转型发展。其中,按规划建设六个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将医药健康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多元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累计新增产值100亿元,企业新增利润15亿元,新增税收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