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 页 通知公告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关于吉林省加大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01-01 14:41:00 来源: 字体大小:

  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于2020年12月31日10时召开关于吉林省加大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实施意见解读新闻发布会,省发改委副主任刘日昊出席介绍有关情况,省住建厅副厅长柴冠、省交通厅二级巡视员李小刚、省能源局副局长崔勇、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劳晶复一并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国际在线、北方法制报、交通之声、吉林日报、吉林广播电视台、中国吉林网等12家媒体14名记者参会。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贾鹏锋主持了本场发布会。

  贾鹏锋 

  各位记者: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吉林省加大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实施意见》。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省发改委副主任刘日昊女士,她将为大家详细解读《实施意见》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住建厅副厅长柴冠先生、省交通厅二级巡视员李小刚先生、省能源局副局长崔勇先生、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劳晶复女士,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提问,请媒体给予充分关注。

  下面,首先请刘日昊副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刘日昊: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为积极应对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对供电、供排水、供气、供热、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影响,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省制定出台了《吉林省加大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 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实施意见》,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下面,我就《实施意见》相关情况做简要通报。

  一、关于加大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总体要求

  明确了我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补短、强弱、提质”,从“十四五”开始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完善城乡水电气热通讯交通设施薄弱环节,实现补短、补断、补缺;第二阶段,对标国家标准体系和质量要求,实现全面达标;第三阶段,深化提质提标,实现全面提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逐步推进城乡均等化。

  二、关于加大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主要任务

  聚焦供电、供排水、供气、供热、通讯、交通等六大领域,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应急保障等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是供电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庆德50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中部网架完善工程等项目建设,实现220千伏电网分区分片供电,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切实加强对输变电设备的日常巡视和监控,持续完善电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监测、预警水平。提升供电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国网和地方电网的统一协调、调度、管理,加强应急抢修队伍建设与管理。

  二是供排水基础设施。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重点实施中部城市引松供水二期等城镇水源工程,持续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实施老旧饮水工程改造及并网联网工程。提升排水设施系统化水平,加强排水防涝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排水防涝信息平台建设,打造智能信息化排水防涝体系。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和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制定供排水管线巡查、设备巡检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与处置机制,提高应对停电引发的供水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供气基础设施。实施油气增储上产工程,推动中石油长岭双坨子储气库、长春市城市LNG应急调峰储配站项目尽快投产,加快天然气长输管道和城市燃气管网建设进度,全力推进“气化吉林”重大工程。加强燃气管网监测,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于场站内计量调压装置和加压设备,推行全封闭式厂房或设置防雨雪罩棚。鼓励具备条件的场站配备燃气或柴油电源。

  四是供热基础设施。推广大型燃煤锅炉的清洁高效开发与利用技术,扶持发展利用弃风电能、生物质发电和背压机组供热。开展中小城市“一城一网”建设试点,建立网源分离供热体制。开展智能供热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室温可测可控、系统自主优化的全网调控系统建设。改革供热收费制度,建立用户缴费与室温相关联机制,逐步推进供热计量收费。建立应急发电设备、送水车辆、煤炭等储备体系及调度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是通讯基础设施。实施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通信线路、关键设备、重要设施建设,保障恶劣气候、突发事件等极端情况下基本通信畅通。建立健全通信运行监控保障平台和专业维护保障队伍。增加配置中小型发电机组、卫星电话、大型应急发电车等应急设备及物资,定期维护保养和及时更新,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自动响应。

  六是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敦化至白河高铁建设进度,推动沈阳至白河高铁征地拆迁和工程建设,实施长春至白城铁路设备补强工程建设。重点推进集安至桓仁等7个续建高速公路项目,新开工松江河至长白等5个高速公路项目,有序实施白旗松花江大桥等22个项目,加快公路自然灾害信息监测等9个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主多辅”机场群,完善龙嘉机场区域枢纽功能,提高运输机场地级城市和通用机场县级城市覆盖水平。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日常运营维护,建设保障有力的应急抢险队伍,完善安全应急处理预案。

  三、关于推动各项任务顺利实施的工作举措

  一是项目化落实。围绕供电、供水、供热、交通、通讯等领域谋划和建设一批补短、补漏、补缺项目,列入相关专项规划,纳入新基建“761”工程项目库,科学编制年度项目计划。

  二是梯次化推进。兼顾当前和长远,按照轻重缓急,分步骤、成梯次有序推进,近期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不配套、不协调等突出问题,然后努力使基础设施各项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最终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服务均等化。

  三是清单化管理。针对基础设施“补短板”重点领域,建立任务清单强化落实,建立责任清单约束慢作为,建立问题清单破解难题,按照清单定期调度进展情况。

  四是市场化运作。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经营性项目以市场化推进为主,非经营性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外,一律向民间资本开放。发挥政府性资金撬动作用,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五是机制化协作。坚持全省“一盘棋”,强化部门协同和区域协调。加强各领域基础设施之间的保障衔接,建立健全联动协作机制。加强与邻近省市协作,增强跨省协同、联动配合处置能力。

  六是平台化监管。加快基础设施标准化和数据化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领域根据各自实际需要建设综合监管平台。深入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整合城乡管理部门各类管理资源,健全集中分派、联动处置和综合评价工作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组建成立供电组、供排水组、供气组、供热组、铁路机场组、公路组、通信组等七个工作组,统筹推进各领域“补短板”相关工作,进一步拓宽专项债券、银行贷款、PPP模式等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渠道,加强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维修养护、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专业技术培训,切实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谢谢大家!

  贾鹏锋: 

  感谢刘副主任。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哪位记者要提问请举手示意。在提问前,请先介绍自己代表的媒体机构。

  省电台记者:省交通运输厅如何加大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李小刚: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关心和关注。交通运输是基础设施补短板和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重点领域,我们将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二是加快建设交通运输应急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上,“十三五”期间,我们围绕服务“三个五”战略、中东西“三大板块”和“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全力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到今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306公里,92%的县市通了高速公路,联通东北区域,覆盖“一主六双”产业布局,高速公路“短板”基本补齐。国道、省道中二级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0.3%、60%,分别比“十二五”末提高6.8和2.3个百分点。全省所有县城和重点乡镇、园区、景区通二级以上公路,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92.5%的自然屯通硬化路,公路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把基础设施的短板全面补上。高速公路方面,将加快推进集安至桓仁、大蒲柴河至烟筒山、烟筒山至长春、长春至太平川、长春至自然村、长春都市圈环线等项目建设,争取到2025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00公里以上,基本建成以长春为中心、联通所有县市的快速应急通道网络。在普通公路方面,加快推进以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也就是东北边境风景道为重点的国省公路提档升级,争取到2025年基本建成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县乡二级以上公路联通,在沿边旅游开放大通道规划建设中,我们将融入交旅融合、智慧设施、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新理念,打造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旅游路、智慧路、安全路、绿色路。同时要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万公里,提升农村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和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在加快应急体系建设上,我们制发了《全省交通运输系统防汛抢险队伍和装备物资分布情况使用手册》,统一组建应急救援队伍,集中抢险机械装备,做好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应急抢险演练,有效应对各类灾害。11月16日全省大范围冻雨,高速公路被迫封闭,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我们紧急集结调动抢险队伍和除冰除雪机械设备,采取人歇机械不停的方式,连续奋战3个昼夜,第一时间抢通了受阻公路,有力保障了紧急电力抢修和应急物资运输。我们还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交通联勤联动机制,遇有重大灾害,统一指挥调度、统一应急救援、统一信息发布,交通救援抢险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了与国土、应急、地震等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和会商机制。今年,通化、白山地区先后突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当地交通部门立即启动了响应机制和预案,组织抢险,及时恢复了交通。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行业应急体系建设,一是健全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部门及公路、运输、海事等多领域的联勤联动机制,特别是要研究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抢险力量的统筹预置,确保抢险队伍、机械装备和物资迅速出动抢险;二是要开展处置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多种灾害的应急演练,不断修正和完善应急预案,锻炼队伍,提高能力,确保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三是要加强预测预警,强化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的协同,做好巡查巡护,及时发布交通防灾各类信息,为抢险救灾赢得先机。

  中国吉林网记者:省委省政府对基础设施补短板非常重视,专门出台了《吉林省加大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 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实施意见》,那么对于群众普遍关注的城市内涝问题有哪些考虑和举措呢? 

  柴冠:城市内涝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是民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行业部门攻坚的重点。近几年,我省在城市内涝治理上统筹布局,重点突破,各地逐年开展了有针对性工程措施,截至目前,全省66处住建部系统内备案的城市主要易涝点已全部整治完成,城市整体抵御内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但随着城市硬化地面的增加,易涝点可能会出现滚动增加的现象,城市内涝治理工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薄弱点,也就是城市内涝治理需要补齐的短板。

  产生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水争地。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属于水自然流动的空间不停被人为侵占,建筑物不断挤占排水空间,导致行洪能力严重削弱,内涝问题自然就出现了。二是竖向不合理。水是要向低处流动的,但大部分城市在开发建设中,对城市竖向标高缺乏整体考虑,没有编制竖向规划,即使有规划,也没有严格实施。削山填谷,将地面推平,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也不利于城市排水,给城市排水增加了难度,带来了隐患。三是设施短板明显。过去我国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主要采用的是苏联的标准,现在来看标准过低,管径过小,虽然近些年不断按照新标准改造老旧管网,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各城市尤其是老城区排水能力仍然有限。

  结合上述原因,要想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用系统化的方法,也就是建立自然与人工、地上与地下、防洪和排涝相结合的排水体系,各城市应该统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编制实施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化实施方案,进行城市内涝风险评估,重点评估城市蓄滞空间是否充足,排水通道是否通畅,洪涝关系是否衔接,竖向标高是否合理,按照规划实施后,是否能够达到国家内涝防治标准的要求,提出有针对性措施。二是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从源头开始管控雨水。也就是城市排水管渠要做好与源头减排措施、调蓄措施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用海绵城市理念,做好原有自然调蓄空间的保护,尽量降低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要采用源头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等方式,减轻对雨水管网的压力。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建设透水地面和下凹式绿地,全覆盖推行海绵化改造,从源头减少排入市政管网雨水量。三是加强城市竖向设计。合理确定地块、道路的标高,构建低处能蓄,高处能排,能蓄能排,蓄排结合,蓄排通畅的城市竖向关系,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格实施,防止雨水积存,通排不畅。四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雨水管网、泵站等设施。要通过具体工程项目实施,逐步改造老旧管网,提高管网建设标准,提升雨水收集能力和行泄能力,做到快收快排,减少路面积水,真正做到排水通畅。

  国际在线记者:今年我省遭受的雨雪冰冻灾害的袭击,给居民和工农业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暴露出我省在供电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短板。请问:目前我省在供电基础设施方面具体存在哪些短板?下一步在全面加强城乡“电网”补短板、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以及重要电力用户应急保障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崔勇: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下面由我来回答您的问题。正如刚才您所言,11月18日至20日我省遭遇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极端天气,雨雪风交加、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电网设备也受到“重创”。此次冰灾体现出“灾害重、范围广、影响大、抢修难、反复多”的特点,线路覆冰平均厚度40mm、最大厚度达100mm,造成66千伏及以上线路跳闸近400条次,各电压等级线路累计倒塔(杆)8980基、断线5850处,设备受损总量占东北地区80%以上。需要指出的是,造成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供电线路发生的“覆冰舞动”现象,这种现象需要同时满足具有0℃以下足可冻结的气温、85%以上的空气相对湿度在和大于1m/s的风速,这种极端天气在我省电力史上是极为少见的,也超过了我省供电设施的设计标准和承受能力。

  这次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对我们电力主管部门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大考。国网吉林电力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供电,电力应急抢险全过程实现了无次生灾害、无事故的目标,值得称赞。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不足。电网设备抵抗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能力不足、个别重要电力用户应急保障能力不足、社会应急抢险联合作战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补短、强弱、提质”的目标,持续推进供电设施关键领域、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与各部门一起努力,认真贯彻落实好《吉林省加大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 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实施意见》。具体而言,将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全面提升电网抵御风险能力我们将组织国网吉林电力开展灾后电网影响诊断分析,强化电网设备特巡和隐患排查治理,全面修订电网冰区、舞区分布图,针对性配备融冰装置;深入开展高寒高纬度区域覆冰、舞动预测预警研究,分析研判微地形、微气候特征,制定防覆冰舞动应对策略;在电网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影响,逐步提高电网建设标准、改善电网网架结构,提升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吉林电网本质安全水平。

  二是突出强化重要电力用户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抓好中央部署的“新基建”重点工程建设,差异化开展一批网架完善、双电源、防舞动和用户终端改造工程,满足重要电力用户双电源、双回路供电需要,适当提升供水、供气、供热等民生保障用户保安类别,使之满足防灾抗灾要求;加快实施长春水源地、龙家堡煤矿、龙嘉机场外部供电电源改造和重要电力用户输电线路防舞动改造;加强对供水、供热、供气等涉及民生重点单位的安全用电、自备应急电源配置和使用的监管,确保应急保障设备设施随时可用,切实守住城市“生命线”,保证人民群众安全温暖度冬。

  三是切实提高社会应急协同作战能力。协调指导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电力用户与气象、水利、地震等政府专业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应急沟通与协调机制,提高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配备先进装备和充足物资,开展应对冰灾等自然灾害专项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在《吉林省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的框架下,完善应对各类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长春广播电视台记者:今年特大暴雪冰雨天气对通信行业造成哪些损失?《实施意见》发布后,通信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其有效落实? 

  劳晶复:今年,受罕见暴雪冻雨自然灾害的影响,全省因长时间停电导致通信基站中断情况较多,长春、吉林、延边、四平、松原地区情况比较严重,累计中断基站14120站次,对局部区域老百姓手机通话、上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一突出短板,《实施意见》在通信方面以网络建设、维护、保障三个方面为重点,提出线缆保障、双路由建设、室外设施加固、电力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分级响应机制等6项举措来“补短板”。为保障《实施意见》的有效落实,2021年通信行业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开展两次大检查,分别是在汛期前的5月份和汛期后的10月份,排查隐患,加固设施设备,提高通信设施的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对各类设施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如采用更先进的电池技术,将基站等重要设备的供电时间努力提升到8小时以上。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行业资金要向应急物资储备、维修保养上倾斜,继续增加发电油机、光缆等物资储备,保障自然灾害中通信尽量不发生区域性整体断网事件。

  吉林日报记者:刚才,省发改委刘日昊副主任介绍了《实施意见》总体情况,我还想深入了解一下在应对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背景下,制定出台《实施意见》的意义和作用? 

  刘日昊:11月17日至20日,我省遭遇罕见雨雪冰冻天气,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严重影响,对我省城乡供电、供水、供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省委、省政府坚持抓“早”抓“实”,3天6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调度、督导应对工作,全省各地各部门全力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尽最大努力把灾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经过全省上下一致努力,我省取得了防灾减灾阶段性成果,但也暴露了相关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应急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短板”和问题。为增强我省基础设施在极端自然灾害情况下的保障能力,尽量避免今后再次出现多领域基础设施大范围瘫痪问题,11月22日,经省政府深入研究,决定出台《吉林省加大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乡村建设行动、城市更新行动,梳理城乡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和交通、通讯相关项目,纳入新基建“761”工程;强化项目规划、国网省网联动,建立跨地区、跨领域、跨企业项目谋划和建设工作制度,理顺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坚持全省“一盘棋”,推动形成具有较强抗御风险挑战能力并在极端恶劣条件环境下确保稳定运行的电网、气网、水网、热网、通讯网和交通网。按照省政府总体部署,省发改委会同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门以解决问题、补齐短板为导向,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了《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的制定出台,是省委、省政府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和关切的重要举措,各项任务举措的推进落实,将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防范应对极端自然灾害能力,一是有利于构建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意见》执行期间贯穿“十四五”,并明确了之后的远期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供电、供水、供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分别谋划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采取了能够有效增强相关设备设施强度的关键举措;三是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运营维护,各相关领域在现有基础上充分考虑极端自然灾害情况,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四是有利于提升基础设施应急保障水平,应急保障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跨区域、跨领域协同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上日程,确保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启动响应、处置到位。

  贾鹏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