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 页 通知公告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发布
省发改委: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加快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时间:2024-11-26 08:58:00 来源: 字体大小: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贾鹏锋: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继续举行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三场。

我们邀请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志新先生,为大家介绍“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加快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有关情况。共同参加发布会的还有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春达先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姝丽女士、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易环宇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请各媒体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

首先,请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志新先生介绍情况。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张志新:

10月16日,省委召开十二届五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再学习、再对标、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吉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实施意见》,共425项具体举措,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改革是为建设、为发展服务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改革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牵引作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吉林省围绕经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不断推动各项改革走深走实,累计完成205项改革台账任务。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体现我省的改革成效,过去十年来,省属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增长3.2倍,全省登记民营经营主体增长2.4倍、达到351.3万户,全省城镇化率提高9.9个百分点、达到64.7%,全省国内专利授权量增长3倍、达到2.66万件,涌现出了长光卫星、捷翼科技等一批“独角兽”和“专精特新”企业。同时,“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窗口作用不断凸显,与国内重点区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从“放管服”到“最多跑一次”,再到“一网通办”,营商环境逐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省委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省发展改革委将坚持“干”字当头,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着力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小切口破题、大纵深发力,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同向发力,着力以有效管用的改革举措,切实破解经济发展中的难题难点。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

一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无形之手”充分施展,让政府“有形之手”有为善为。我们将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比如,针对招标投标市场不规范问题,将尽快健全招标投标评标制度体系,建设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完善评标机制,推行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针对民营经济发展薄弱问题,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完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健全民营企业诉求问题办理解决机制,构建“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服务体系。针对投资效益不高问题,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千方百计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大力推动PPP、REITs项目有效落地。严把项目的投资强度关口,确保产业项目亩均收益处在合理区间。

二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省委书记黄强强调:发展必须是、只能是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完善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数字吉林建设推进机制、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机制。比如,在强化规划政策引领方面,坚持“规划跟着目标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加强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有效衔接,坚决纠正“规划是规划、计划是计划、实际是实际”问题。增强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的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各管一摊、相互掣肘,实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突出“因地制宜”,鼓励支持省内地方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谋划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号产业”,坚决防止产业“一窝蜂”上马、“同质化”发展、“内卷式”竞争。

三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产业是吉林振兴的方向和主线,四者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必须一体化推进。我们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改革。比如,健全“有组织”的聚力科技攻关机制方面,建好长白山、三江、吉光等省级研发机构,聚焦农业种源、汽车底盘和低温电池、氢能开发利用等我省优势领域,围绕国家所需、吉林所能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行动,建立与吉林产业发展方向相适配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学科布局,超前布局科研攻关项目,扩大产业人才“订单式”培养规模,实现产学研用有机联动、融合发展。

四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将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培育乡村富民新产业新业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从“城”和“乡”两头入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城镇方面,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解决进城落户农民后顾之忧。在乡村方面,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收入,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大力支持人参、梅花鹿等富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县域是城乡联系最紧密的地区,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优化县域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下气力培育县域特色产业,推动实现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

五是完善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志,我省作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具有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高地的区位优势。我们将创新沿边开放体制机制、深化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双向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与国内重点区域合作机制。比如,创新沿边开放体制机制方面,加快推进G331旅游大通道建设,健全农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发展方面,完善与俄远东地区协商沟通机制,扩大汽车、农业、油气等领域合作广度与深度。打造长春新区、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加强与国内重点区域交流合作方面,做好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接,深化吉林-浙江、长春-天津、延边-宁波对口合作,发挥好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功能,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力引进行业“链主”、龙头企业。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为改革绘就宏伟蓝图。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明确目标、清晰路径、强化举措,用实绩说话,以结果交账,切实将省委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吉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贾鹏锋:

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机构。

新华社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明确了完善规划统筹协调和衔接落实机制等一系列重点任务。当前,吉林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启动,请问吉林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将如何贯彻落实这些改革部署?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张志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全省各领域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布局,其中明确提出将完善规划体系作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任务。如何将中央和省委改革要求落实到位,是发展改革部门的职责使命。

目前,我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启动,省委书记黄强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亲自担任“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专班组长,省政府正式印发了《吉林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制定规划编制实施规范等具体改革任务,重点从五个方面进行推进:

一是创新制定《吉林省发展规划编制实施规范》和《省级专项规划编制实施规范》,明确省、市(州)、县(市、区)发展规划和省级专项规划的编制程序、衔接协调、监测评估等规范要求,着力提升我省规划编制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民生、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研究谋划一批“十五五”期间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并从中优选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的重大事项,争取将更多吉林元素纳入国家规划。

三是研究编制《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谋划提出“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等,使规划成为省委省政府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重要手段。

四是按照“严格控制数量,加强综合集成,避免碎片化”要求,统筹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吉林省“十五五”省级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目录清单》,专项规划要对“十五五”规划在特定领域明确的目标任务进行进一步延伸细化,区域规划要促进“十五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区域内深化实施、在区域间协同联动。

五是进一步强化规划衔接落实工作,在编制过程中做好指标衔接、任务细化、工程项目分解等工作,确保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市县发展规划在主要目标指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与吉林省“十五五”规划《纲要》协调一致,形成发展规划由专项规划在“条”上细化、由区域规划在“块”上深化、由国土空间规划在“地”上保障、由市县发展规划在“点”上落实的上下贯通机制,并做好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的衔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实施意见》提出要“健全新型基础规划体系,完善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请问相比传统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具体包括哪些基础设施?吉林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易环宇:

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每一轮产业变革都会孕育新的基础设施,并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数字经济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推动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形成。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基础性、公共性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如5G、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等。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传统基础设施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后所形成的基础设施,包括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物流设施、智慧能源系统等新型生产性设施,以及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环境等新型社会性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包括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近年来,我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5G基站数达到5.5万个,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及以上端口规模56万个,物联网终端用户1760万户,“吉林一号”遥感卫星星座在轨卫星117颗,充电桩9095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大科学装置-吉林大学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高温高压大体积材料研究系统)建成运行。

未来我省要坚持全省统筹、科学布局,需求牵引、适度超前,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加快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强化新兴技术引领,加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运算能力。重点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推进5G深度覆盖,推进敦白、沈白高铁沿线移动网络建设;加快长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打造更多“千兆城市”;加快“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深度参与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稳妥布局建设数据中心和智算中心。

二是聚焦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各个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带动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变革,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车联网、智慧物流等设施建设,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数智化改造,持续完善智慧医院、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数字政务等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公平化。

三是着眼提升科技能力,前瞻部署创新基础设施。按照自主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布局创新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三江实验室、长白山实验室和吉光实验室3个省实验室,推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综合研究平台、高分子弹性材料研发及验证平台、超大型空天光学探测装备综合试验研究平台等科教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

凤凰网记者: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此项工作涉及人民群众就医,关注度较高。那么从我省医疗资源布局、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等方面,吉林省发展改革委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张春达:

省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立足部门职责,从科学规划、政策资金扶持、项目建设等方面入手,全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首先,在规划布局方面。统筹全省医疗卫生资源,构建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支撑、以市县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重点专科机构为补充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创建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我省优质医疗资源不足、重点疾病专科薄弱、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等问题,积极引进优质国家级医疗资源,同步推动省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吉林医院等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吉林省,启动建设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努力实现“大病不出省”。

二是完善中西医协同布局。依托省级中医院,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提升中医药基础研究、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依托西医综合医院,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发挥好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突出名科、名医、名药,建设4所地市级中医特色重点中医院,推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布局。

三是强化重点专科补短板。突出呼吸、感染专科能力,建设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提高我省应对突发疫情能力;突出创伤、重症专科能力,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提高我省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水平;突出妇产、儿科专科能力,建设省级高水平妇产科、儿科综合诊治中心,支撑生育率提升行动;突出心理和精神卫生专科,建好1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其次,在政策资金扶持方面。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充分挖掘各方资源,强化要素保障,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创造条件。

一是制定出台专门政策。制定《吉林省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运营政策清单》,分别从土地、资金、编制、科研、人才等方面,共出台22条具体政策,推进我省争创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二是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十四五”以来,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31.86亿元,支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3个;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4.43亿元,支持县域医共体等项目5个。共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35.75亿元,支持全省医疗卫生项目186个。

第三,在项目建设方面。会同省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共同谋划和组织实施受惠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为构建我省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搭建好载体和平台。比如,我前面讲过的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于2023年7月获国家一次性全部批复,数量位居东北三省首位。目前,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于2026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比如,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分别依托吉林市中心医院、通化市中心医院、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建设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突出创伤、卒中、胸疼、孕产妇、儿童“五大中心”,项目计划于2025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将大幅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再比如,成功申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库。遴选推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承建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等等。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再落户吉林,加快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逐步完善市县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设备,补齐各类专科医疗机构短板,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优质医疗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公平性,更好满足全省人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所盼所需。

经济日报记者: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一项利企惠民的重大政策,实施以来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请问吉林省是如何推动此项工作的?具体都包括哪些领域?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赵姝丽: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简称“两新”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既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又能增加先进产能、促进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实现高质量发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两新”工作,作出了重要安排部署。我委会同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研究制定了我省实施方案及相关实施细则,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力推动我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主要支持以下领域的更新换新。

一是支持个人消费品的以旧换新。主要包括汽车、家电、家居和电动自行车四方面。汽车方面,主要支持个人消费者汽车报废更新和乘用车置换更新,每辆补贴3000元-2万元不等;家电方面,主要支持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油烟机、燃气灶、热水器、电脑等8大类和洗碗机、净水机、扫地机、微波炉、电烤箱、电饭煲、智能门锁、空气净化器、消毒柜等16小类,单品类最高补贴2000元;家居方面,主要包括床垫、床、沙发、衣柜、浴室柜、智能马桶等10类成品,套装门窗、整体柜、瓷砖、地板等5类订制品,护理功能床、轮椅等5类适老化产品和窗帘、地毯、被褥等7类家纺用品,总计27小类,单品类最高补贴2000元;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方面,每辆补贴不超过500元。

二是支持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主要支持符合报废条件的拖拉机、自走式全(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自走式(悬挂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水稻插秧机、机动喷雾(粉)机、机动脱粒机、饲料(草)粉碎机、铡草机、农用北斗辅助驾驶系统等报废或报废更新,补贴额度从220元-3万元不等。

三是支持交通运输领域的报废更新。主要包括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和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其中老旧营运货车方面,主要支持吉林籍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提前报废,每辆车补贴1万元-4.5万元不等;在报基础上再更新购置符合条件新车的,还能再申领2.5万元-9.5万元不等,也就是说报废更新一辆车最多能补贴14万元。此外仅购置新能源城市冷链配送货车每辆补贴3.5万元。

以上这些品类的补贴标准、申领流程及其他一些细化要求,在商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部门制定的实施方案或补贴细则中均有明确,前期已通过短信等形式进行了宣传,大家还可以在各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公众号上查询详细信息。临近年底,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踊跃参与,充分享受到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个利民惠民的好政策。

中国日报记者: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实施意见》里提到健全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请问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落实举措?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张志新:

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近年来,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3年的54.2%提高至2023年的64.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累计有超过20万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宜居性、安全韧性和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长春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实施意见》对“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作了新的部署,在推动落实方面,我们初步有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我省还有300多万在城镇生活但还没有落户的人口。下一步,一方面是落实好“零门槛”落户政策,吸引有落户意愿群体“想落就落”;另一方面是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未落户的常住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二是增强都市圈辐射带动力。支持长春建设千万级人口规模、万亿级经济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同时,强化都市圈内城市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圈、通勤圈、生活圈“三圈”共建共享。

三是夯实县城城镇化产业支撑能力。我省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大部分县城产业基础薄弱,集聚和吸纳人口能力不强。下一步,主要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同时,依托县域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等平台,引导县域产业集聚发展,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吸纳人口。

四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入实施城市管网、道路等生命线安全工程和排水防涝工程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大公报记者: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到要进一步优化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请问下一步如何推进实施?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赵姝丽:

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水平的73%,低于全国水平,属于中度缺水省份,城市缺水问题尤为突出;天然气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近年来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尤其冬季用气高峰时调峰保供的压力加大。

目前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已实行了10年左右,通过阶梯价格制度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通俗地讲也就是超出一定限量多消费多花钱。阶梯价格制度执行以来,充分地发挥了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居民在节约用水用气方面效果明显。

下一步我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阶梯价格制度,调整相关参数指标,合理确定阶梯用量和比价关系,优化完善计价方式,最大程度的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引导居民合理用气用水,促进水资源和天然气的节约。并通过适当设定减免用量或增加补贴等方式,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

中国新闻社记者:近期,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对推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出了工作要求。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实施意见》又提出“制定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若干措施,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的工作任务,请问下一步,吉林省在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方面准备开展哪些工作?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张春达:

当前,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持续提升,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满足广大人民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对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降低物流成本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为贯彻落实国家降低物流成本相关要求,我们制定了推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行动方案,提出了畅通物流通道网络、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等七项具体举措。省政府也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列为今年“率先突破行动”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打通堵点卡点,发展多式联运,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等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效降低物流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物流业发展环境。加强物流用地等要素资源保障,规范公路货运执法行为,维护物流市场秩序,降低物流企业税负,优化金融服务,创新物流金融、信贷、保险、信用等政策。

二是加快完善物流枢纽网络。支持和引导已纳入国家建设名单的物流枢纽扎实开展前期工作,整合集聚各类存量物流资源,促进枢纽间运行协作、政策协调、信息共享、互联成网,系统性提高物流体系效率。同时,在全省布局建设一批省级物流枢纽,形成与国家物流枢纽联动发展的物流网络运行体系。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贷款等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基础性、公共性、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传统物流设施数字化改造,发展智慧物流和冷链物流,进一步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各行业、多主体共同参与。我们希望能够与大家一道,勠力同心,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取得实效,更好服务支撑吉林经济高质量发展。

香港商报记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今年以来省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体系,请问吉林省具体采取哪些重要举措,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不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易环宇: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2023年底,制定我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出台41条含金量十足的政策举措;今年年初在省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处,统筹协调推动民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4月7日,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凝聚全省民营企业家人心,增强民营经济发展信心;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又对民营经济领域重点改革任务作出专门部署,这一系列的有力举措,传递出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强音。

接下来,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完善机制制度,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举措,狠抓政策落地落实,全力优环境强服务、破壁垒解难题、疏堵点提信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法规制度,完善工作机制。紧跟国家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制定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发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厅际联席会议作用,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强化协调联动,在解决跨部门难点堵点问题上形成合力。建立民营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完善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把民营经济发展列入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领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畅通交流渠道,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各地、各部门要通过组织座谈、调研走访、领导接待日等方式,深入了解、及时解决民营企业困难诉求。发挥政企“直通车”服务机制作用,收集各类民营企业诉求意见,建立横向分发、纵向转办机制,压实各地、各部门办理责任,全程跟踪、督办、评估办理情况和效果,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实际困难。

三是落实平等对待,推动公平竞争。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破除隐形壁垒,在招投标领域严格执行“七不准”;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清理工作,确保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在权益保护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推动建立民营企业贷款考核机制,加大面向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健全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和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完善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四是打造诚信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对企业承诺的事项要逐一兑现,增强政府公信力。加大偿还拖欠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账款力度。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杜绝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行为,打造“无事不扰”生产经营环境。严厉打击乱作为、吃拿卡要等乱象,加强负面监管执法案例曝光。

五是选树优秀典型,营造良好氛围。建立民营经济宣传工作机制,在全省主流媒体开设民营经济发展专栏,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选树民营经济典型,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组织民营企业家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引导企业健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来源:吉林发布

初审:董淑杰

复审:潘 瑾

终审:孟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