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吉林省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基于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调研的前提下,将新农村建设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分析与研究,我们提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布局有机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落实与实施
东部棚户区的改造主要以抚松县为主,抚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脉腹心地带,地处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下辖11个镇、3个乡,拥有2个省级开发区,幅员面积6530平方公里,总人口30.7万,森林覆盖率高达87%,在即将实施的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被列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
近年来,大力改变原有的以资源耗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以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为首要任务,引导林区人口有序转移,重点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中心城镇,全面推进具有抚松特色的生态城镇化。
大山深处,一片片崛起的楼群取代了昔日低矮破旧的棚户区;林海参乡,一条条平坦的道路连接起城乡协调发展的经脉;居民小区,一串串会心的欢笑洋溢着回迁居民的喜悦和幸福。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抚松县林业局的棚户区改造已经圆满完成,为广大居民住上了楼房换了新家。农民从分散的地区聚集到了一起,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在核心区、缓冲区及部分重点实验区的居民,仍从事着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副业生产及少数人违法毁林(草)种粮等,造成保护区内植被锐减,蒙古黄榆天然林资源逐渐减少,耕地与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加之天空降雨与外来水不断减少,湿地面积日益减少,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区域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同时,随着使用农药化肥数量的增加,对鸟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并逐渐污染水体,破坏湿地的生物群,影响物种的生存。而且随着泥沙淤积芦苇滩涂的逐年扩展和掠夺式的芦苇收割,鸟类的有效栖息地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适时向海移民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吉林省政府在这些地区有序开展居民的迁移工作。现在西部移民已经基本完成,人们从以前破旧的房屋中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瓦房,保证了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安定富足,与此同时生态移民的有效落实从根本统筹上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布局,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优化空间结构,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吉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分析
吉林城镇化的落实与实施将加快劳动力转移,推动吉林省规模经营。接下来应将农业生产方向转向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耕地、草原和地下水,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搞好产业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增强抗灾能力,提高产业收入的互补性和家庭收入的稳定性。发挥高温少雨优势,搞好沙化产业开发。
吉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努力培植和挖掘资源禀赋的内涵,进一步发挥产业的比较优势,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按照“调整、改造、升级、换代”总体要求,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依托区域优势,培育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格局。
在吉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共建立了22个示范城镇,进而使农村居民从分散的区域聚集到统一的区域,进而使劳动力聚集到一起,为促进经济的更好更快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前进在此基础上达到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抓好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逐步建成产业化基地,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壮大优势产业,培育特色新兴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仓储物流和网络营销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针对吉林省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应按照因区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梯度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吸引省内外资金参与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
长春、吉林、四平等大中城市郊区及沿四长铁路、公路交通要道延伸扩展,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郊线经济开发区。重点提高工业化水平,依托城市资金、技术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搞好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百万亩棚膜蔬菜、花卉生产基地。陆地种植要以生产优质绿色蔬菜、瓜果和青食玉米等为主,养殖业以规模饲养奶牛、蛋鸡为主。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操作,搞好环境规划和建设,防止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污染,尽早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
(三)因地制宜立足于资源优势
(1)西部农牧开发区:包括白城市、镇赉、大安、洮南、通榆、前郭、乾安7个县(市)。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设施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植树、种草),实施优惠政策和人才战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自然循环发展。
(2)中部种养加农业综合开发区:包括长春、四平、辽源、永吉、扶余、长岭等14个县(市)。应重点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养殖业,尽早实行分工分业和专业化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升级和标准化生产,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方向是以农为主,种、养、加结合,建设国家级粮食、肉、蛋、奶商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以防洪治涝、抗旱为中心建设好高产、稳产生态良性循环的基本农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3)东部山区、半山区农业立体开发区: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市、白山市的全部和吉林市的大部分地区。应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和中药材加工业以及旅游观光农业,利用现代科技、设备改造传统工业和制药业。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发展小区经济,多层次立体开发。大力推广中小型农业机械,林、农、牧结合,实施精品农业战略,充分发挥绿色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搞好产业化经营。
(四)农村三大产业结构之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吉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景点众多,如北山松花湖等旅游资源。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倾斜、经济刺激等手段推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其他产业的配套支持,政府可以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契机,最终建立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文化旅游、租赁服务、金融保险、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进一步调整大农业的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发挥优势,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之路。
总之,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加之吉林省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的约束,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双层经营体制还不完善,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吉林省各产业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吉林省更好更快地发展。(作者单位系北华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金州乡: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特色镇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