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今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这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强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建设小康社会;到了十六大才有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法;十七大把社会建设加了进来;而到了十八大,又有了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便提出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小康社会写入了大会的政治报告,同时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如果以1979年以邓小平提出这个目标为起点,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1年,小康社会建设已经走过34年,距实现日还有最后8年时间。
10年前,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在十六大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曾表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曾培炎向人们描述了当时理想的小康标准。所谓更高水平,就是用大体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10个方面: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而对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当时并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
10年过去了,当时提出的很多理想目标,在如今看来,已被我们轻松越过,但还有另一些任务仍显艰巨。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规划中对生产力布局、经济转型的不断调整,也都体现出了我们对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加深。
2011年末,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各地统计研究部门对2000年至2010年全国及各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了80.1%。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发展(76.1%)、社会和谐(82.5%)、生活质量(86.4%)、民主法制(93.6%)、文化教育(68.0%)、资源环境(78.2%)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经济所副所长孙学工评价说,这个评价体系还是很科学的,是基本上依据了国际上公认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设置的。
其中,“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5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社会和谐”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生活质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5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民主法制”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文化教育”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3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资源环境”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3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在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指出,十八大报告根据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和矛盾有针对性地修订或增加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标,以强化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全面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进行修订。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