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 页 通知公告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城镇化工作
以转型改革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时间:2014-01-07 15:11:00 来源: 字体大小:

  2013年4月27~28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合作举办的“城镇化发展与包容性增长——人口城镇化的政策与体制”第7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海口召开。来自德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吉尔吉斯斯坦、蒙古等国智库的专家学者介绍了本国城镇化的进展与挑战。

  一、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 

  与会国家大多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改革,一些国家还经历了城镇化的倒退,目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各自的城镇化道路。

  阿塞拜疆“城市倡议”智库战略规划专家贾法利指出,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给阿塞拜疆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1991—1995年,经济继续5年呈现负增长,城镇化率也随之下降。近几年来,以石油为重点的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城镇化快速提升。2002—2010年,阿塞拜疆是世界经济增速最高的国家,到2011年,GDP总量达到55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7 000美元,总人口约900万。其中,首都巴库人口约330万,是欧洲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高加索地区主要的经济和商业中心,GDP占全国的90%,本地区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的85%。

  吉尔吉斯斯坦投资信贷银行城镇建设顾问尤森诺夫先生指出,1979年以来,吉尔吉斯斯坦城镇化率开始下降,尤其是苏联解体后的几年,城镇化率下降速度加快。2012年,城镇化率为33.9%,人均GDP仅为1158美元。目前,吉尔吉斯斯坦有31个城市,其中77%是小城镇,这些小城镇的人口均在5万以下;首都比什凯克和南部城市奥什聚集了全国60%的城镇居民。

  乌兹别克斯坦内阁宏观经济预测研究院代理副院长尤拉霍诺夫指出,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达到300万,城镇化率达到54%。2009年,政府颁布实施《农村发展与福利》法令,近3年来建成23 600间现代住宅;2013年,还将有1万套住宅建成;到2015年,将有4万套住宅建成。

  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陈金钟强调,城镇化是越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越南只有500个城镇,到目前城镇数量已经达到760个,但越南城镇化率还低于40%。近10年,越南城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河内与胡志明市,这两大城市的人口大约占城镇总人口的1/3。其中,河内土地面积大约334万公顷,胡志明市土地面积大约2 095平方公里;2011年,河内GDP总量占全国的1385%,胡志明市 GDP总量占全国的47%。这两大城市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比较低的贫困发生率;二是城市发展面貌改观,高楼大厦、高科技普遍运用等;三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如水供给、交通等;四是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贫民窟。

  蒙古国立大学经济学院波洛玛教授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蒙古经济从10%左右的增长迅速降到负增长,但2009年以来,蒙古经济呈现很好的恢复势头,2011年经济增速高达174%。1950年以来,蒙古城镇化进程开始稳步提升,到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662%。蒙古城镇化进程快速提升,主要是依靠网状迁移与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迁徙到城市,最大的民工潮是从西部到乌兰巴托。目前,乌兰巴托是蒙古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全国45%的人口和50%以上公司都集中在乌兰巴托。

  老挝国家经济特区委员会规划司副司长科豪特非特内先生介绍,老挝将经济特区作为推动地区一体化及减贫的重要工具,目前,老挝有10个正在建设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设新的城市中心。比如,首都万象的一个经济特区,成立于2011年,投资规模达16亿美元,占地面积为365公顷,分为8个区域。这个经济特区要发展成为一个城市,作为旅游业、外贸和服务业中心,从而发掘老挝丰富的传统文化。

  柬埔寨商务部国际贸易司司长施非克指出,柬埔寨80%的人生活在农村,20%的人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口增长率为25%,农村人口增长率为13%,预计城市人口将越来越多。

  二、亚洲新兴经济体城镇化面临转型的挑战 

  与会专家就本国城镇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农民工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空气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地区差距拉大。诺斯里瓦瑟纳指出,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08年,老挝基尼系数为03674,属于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一是北部与中南部地区、湄公河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巨大;二是北部的贫困发生率比中部和南部地区高12%。目前,农村贫困发生率仍然很高,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93年的52%下降到1998年的43%,到2003年下降到38%。虽然如此,农业劳动生产率比非农产业低4~10倍,农村生活水平远低于城镇。

  (2)环境污染严重。陈金钟强调,胡志明市和河内的环境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施工废弃物随便往河里或公共区域倾倒;二是下水道薄弱造成污水四溢,胡志明市75%的区域被雨水淹没超过25米,影响了277%人口的正常生活,河内的排水系统只能满足35%的需求;三是空气质量达到警告级别,河内的粉层浓度高出周边地区的15~3倍;四是绿地面积大幅减少,1995年,河内有110个湖泊,面积达2 100公顷,到现在仅剩下70%,而且没有增长任何新的湖泊。

  波洛玛指出,蒙古城镇化面临环境承载的压力:一是产生环境危机,影响到人的健康与安全,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居民;二是空气和水质量下降,土地退化;三是固体废弃物增多。

  (3)人口分布失衡。陈金钟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南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使得人口和劳动力分布失衡,农业用地大幅减少,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尤森诺夫指出,1920—1990年,吉尔吉斯斯坦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1990—2010年,限制工业化阶段是个逆城镇化的过程。第一,大量人口从农村主要流向首都比什凯克和南部大城市奥什;第二,1991—2012年,通过村庄重组到城市来促进城市发展几乎不被支持;第三,小工业城镇的问题是只能生产单一的产品。

  施非克指出,柬埔寨经济发展比较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工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劳工价格越来越贵。在金边附近,雇佣一个工人需要200~300美元,在农村只需要100美元,而且还可以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同时,城市在资金、社会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诺斯里瓦瑟纳指出,老挝人口的快递增长对万象的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出严峻挑战,例如许多神职人员与政府公职人员开始由市内向21公里外的市郊迁移。

  (4)基础设施薄弱。尤森诺夫指出,在前苏联时期,吉尔吉斯斯坦城市繁荣主要依赖于国有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70年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未能与人口增长保持同步;1994年实行住房私有化后,政府不再出资维修基础设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市一些土木工程设施开始倒塌,地方政府因财政吃紧无力维修。

  诺斯里瓦瑟纳指出,由于大部分是山区,老挝大部分人口以农业为生,有2/3的家庭至今未用上电,有一半的村庄没有安全的供水,近一半的村庄无法在雨季全天通行。

  (5)中央地方职责划分不清。尤森诺夫指出,吉尔吉斯斯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向地方政府分权,但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划分不清,导致地方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无力支撑基础设施建设。

  三、寻求更高质量的城镇化道路 

  针对城镇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会专家就寻求更高质量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包容性增长提出了建议。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华代表处副首席代表施泰格认为,我们不仅仅把城市看成是一个增长的中心,重要目标是建设创新城市、绿色城市、节能城市和面向未来的现代城市。

  崔勋指出,城镇化对政府而言,就是解决大城市的内部问题,比如农民工的问题、环境破坏问题、贫困问题,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等。问题在于,一方面强调减少政府负担,另一方面政府又要提供好的公共服务,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政策组合。从区域协作的角度看,可以采用一个区域性的发展框架,允许不同的利益方参与这个框架,针对特定的发展目标来调动和筹集资金。

  贾法利指出,转型国家特别是前苏联国家,解决人口迁移问题,必须提高城镇化的程度。第一,我们需要大型城市,也需要二级城市,比如说地区的经济中心;第二,通过财政和国家投资来促进城市的发展;第三,在转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发展自由市场来发展经济。

  陈金钟指出,越南的城镇化要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尽快出台城镇化的法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对于胡志明市与河内两大城市,一是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二是建设城市住宅;三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和生态城市。

  波洛玛教授建议,实现蒙古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一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二是培育公众的环境意识;三是促进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四是重视个人在城市环境可持续中的作用。

  桑库认为,乌兰巴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控制人口向乌兰巴托迁移;二是发展卫星城;三是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四是出台住房保障政策;五是加强原有房屋的改造;六是发展交通运输;七是制定相关法律。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作者张飞单位: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