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4月27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合作举办的以“城镇化发展与包容性增长”为主题的“2013’亚洲转型国家经济政策对话”,第7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海口召开,会议邀请亚洲转型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改革发展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促进包容性增长涉及的重大课题进行广泛交流和对话。中国改革论坛网、腾讯网进行现场直播,以下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演讲: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个论坛并有发言的机会。我今天讨论的题目叫《城镇化进程中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战略与政府责任》。
我之所以讲这样的观点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中国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和当年发达国家走过的城镇化道路有很大的差别,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三者融合,信息化对城镇化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在城镇化过程中,智慧城市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设方向和目标,在今年年初中国建设部一共选定了全国90个城市作为智慧城市的试点。智慧城市有可能是我们城市治理、城市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我主要讲三个观点:一是城市社会的到来及其挑战;二是构建智慧城市将成为应对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三是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扮演重要角色。
一、城市社会的到来及其挑战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进入城市社会的时代。1978年,中国改革刚刚起步的时候,城市化率只有17.8%,去年年底城市化率达到了52.6%,居住生活在城市的人群达到7.1亿人。如果按照13.5亿中国总人口来算的话,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尽管这7.1亿人中有1.6亿是还没有变成市民的农民工,但是这些人实际上已经居住生活在城市,所以我们说城市社会已经到来。过去35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城市化率增长了35%,几乎是一年一个百分点。过去城镇化最大的教训就是土地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是错位的,我们城镇化更多的是一个土地城镇化的过程,而人的城镇化相对缓慢,实质上造成对农民双重性的剥夺,这是最大的教训。现在中国一共有665座城市,其中地级市333座,城市人口超过农村。此外,城市社会到来以后,中国在城市社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都有一定的共性,比如说透支资源、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就业困难、安全隐患增加、社会管理薄弱、公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几乎是大中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所以我说城市社会的到来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构建智慧城市将成为应对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我们看什么叫智慧城市。我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有过数字化城市、网络化城市,现在正在向智能化城市发展;我们有过无线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在我看来,智慧城市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提高城市各种系统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从而提高城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一个智能化的、和谐有序、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智慧城市本质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感知、融合、协同、智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技术为依托,全面提高城市系统的感知能力,城市更系统的发展,协同运作,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我看来,智慧城市的目标,我提出一个“双结构”的目标概念,就是智慧城市建设不能以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堆砌为中心,而是应该以人为中心。首先智慧城市要提高市民的便捷感、安全感,对城市的认知感、亲和感、公正感;其次是提高城市治理的七种能力,即感知能力、城市运行的协同能力、社会的反应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经济的发展转型能力、资源智能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能力、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能力。不管哪种功能的城市,都有一个相同的结构,就是:顶层是城市的战略规划系统,左边是城市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系统,右边是城市经济活动系统,第四是城市基础设施支持系统,第五是城市的空间布局系统。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有正确的出发点。一是要从解决城镇化面临的诸多问题出发,确定需求和重点;二是从解决民生问题为中心,确定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三是要从创新的视角,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等为主导,确定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
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智慧城市建设会构建五大战略系统,即智能化基础设施系统、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新兴智慧产业的培育、智慧政府的建设、智慧化城市生活环境和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这五大重点要求构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云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最近通过的中共国务院机构调整和职能转变中,提出三个制度,一个是不动产登记制度,今年年底500个城市的不动产全部联网,第二是以公民身份证为基础建立各种代码制度,第三以企业条形码为基础建立企业代码制度。
三、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政府唱“独角戏”能完成的,政府在智慧城市构建中应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一,要做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把握好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战略,基本坚持八个字的思路,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建设理念。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制订了智慧城市的行动纲要,全国200多个城市都把未来城市建设方向定为智慧城市。
第二,要防范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这里有三大风险需要高度关注。首先是城镇化本身的风险,最大限度的避免人为造城运动;其次是体制风险,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没有体制机制创新,就会造成很多信息孤岛,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最后是贪大求洋的风险,全国城市千城一面,没有文化没有个性,这些都是很危险的。
第三,要注重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策略。我认为一个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与一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紧密相结合。首先要把智慧城市建设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相结合;其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作为战略引领。大家注意到十八大政治报告对整个四化同步做了一定的修订。十七大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即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强调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而十八大调整为四化同步。要根据一个城市的性质、发展定位、个性特色三个要素确定四化同步发展以及相互融合的依据;再次,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如果缺乏体制机制创新,我想智慧城市很难成功,因为智慧城市首先是一个智慧政府;第四智慧城市建设应分阶段推进,不能一刀切。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作者汪玉凯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